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迷(一)

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迷(一)

详细内容

  自去年初以来直到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央行在最近几年虽然不断治理过剩的货币流动性,仍未见较好的结果,也因为巨大的过剩货币正在强劲地推动我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积攒起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一风险,政府在加强控制流动性过剩力度的同时,努力防止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必要的,但要“治本”还须从消除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入手。
  
  一、货币乘数之谜
  
  从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看,可能是货币乘数的上升,即每单位基础货币所派生形成的广义货币倍数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始终是各国央行削减货币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为了抑制我国货币流动性的增长,近几年,央行除了不断扩大对冲操作业务,还在不断提高存款准备率金。从2003年9月至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从6%提升到10%,但根据央行的报表计算,我国的货币乘数却从2003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末的5.3。为什么在央行大幅度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会不降反升呢?
  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不仅与存款准备率有关,也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有关,而且这两者也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样,与货币乘数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而超额准备金率或现金比率下降的情况下,就会抵消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导致货币乘数的上升。从2003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确实有下降的情况。
  2006年末与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抵消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现金比率的下降后,仍提升了1.1个百分点,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计算,本应使货币乘数下降6.1%,但实际结果却是,到2006年末,货币乘数反而上升了25.3%,这个结果,当然会导致货币过剩流动性的急剧增长。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货币乘数不降反升呢?或者说,是什么因素在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以外的作用下,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的货币乘数公式明显失效呢?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央行依据传统货币理论所进行的削减货币过剩流动性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货币过剩增加
  
  在货币供给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提升,也会使货币流通量相对于经济运行的正常需要量要增多,因而产生货币流动性剩余。但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呈现下降趋势。自2003年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显著增强以来,货币流通速度是在不断下降的,按理说这种变化趋势,应会导致货币流动性的减少,具体地说,如果按照2002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到2006年末,货币的流动量应减少2万亿元,但结果却是流动性过剩更加严重。因此,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不仅不能解释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谜团。
  
  三、生产过剩和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并存
  
  目前,我国存在着巨大的生产过剩与贸易顺差,是一个既定事实。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当一国在国内存在商品供给过剩的时候,在货币市场必然存在着货币供给不足,因为IS曲线与LM曲线是呈“x”型的反向交叉图形,所以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中,某一方出现供给过剩,另一方必然是供给不足。现代国际经济学也说明,一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必然与该国的货币市场不均衡并存,或者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货币市场存量不均衡的反映,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反之,则会出现逆差。因此,当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的时候,该国的货币市场必然会存在着货币流动性不足,而不是过剩。
  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货币供给代表着国内需求,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就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国内的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进而形成贸易顺差。因此,贸易顺差不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供给过剩,就会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从而引起进口大于出口,形成贸易逆差。但这都是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目前的我国经济似乎已不适用了。我国经济的现实是,在贸易顺差不断放大的同时,却出现了巨大的货币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