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

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金融创新起源于1960 年代,1980 年代在金融自由化趋势的推动下形成高潮,至今扔如火如荼。在这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创新浪潮中,金融创新究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
  
  1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必须选择可跟踪的中间目标,并加以控制。中间目标的选择虽然因各国金融市场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但是对充当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的“三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却被视为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间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模糊了中间目标的含义,使得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观察、监测和分析。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增强,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日益复杂化,而货币供给量统计的精确性原本在所有社会经济统计中一直就是比较差的。
  
  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1) 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传导的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了规避管制的场所。(2) 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同质化,使货币政策传统的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的作用下降。
  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这个传导主体的反应来影响经济变量,才能取得效果。在这个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不仅产生了新的金融机构,而且改变了各种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延长传导时滞,加重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提高,从而给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的困难。
  
  3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1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创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货币市场。这样做既能确保其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对其的约束。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的创新,调整其负债结构,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减少应交准备金。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受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新机构(如设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 ,使存款准备金对其鞭长莫及。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弹性。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才能起到收缩信用或扩张货币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创新却破坏了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增大。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不愿收缩信贷时,商业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以维持其贷款规模。至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其结果是中央银行难以达到紧缩信用的目的。可见,超额准备金的增强,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