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浅谈我国适度汇率水平与外汇投资(一)

浅谈我国适度汇率水平与外汇投资(一)

详细内容

摘要:2007年1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伴随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快速增加,经济中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如何认识外汇储备,从汇率制度角度寻找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也成为了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外汇
  
  伴随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快速增加,经济中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何认识外汇储备,从汇率制度角度寻找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也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效应
  
  1. 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极小,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左右。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扩大,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削弱,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
  2. 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深化,我国开放步伐加快,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无论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外汇流入时,中央银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迫使货币供应变化。在目前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占款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关键内生性因素。
  3. 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我国的国际收支已多年出现“双顺差”,从经常项目上看,在国内商品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外销,出口增加的外汇收入因结汇制度挤出了基础货币。从资本项目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在吸引了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此外,美国长期贸易赤字和外债增加,使美元资产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导致全球资金逐步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亚洲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地区,推动了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引起了投机者的兴趣。境外热钱在人民币升值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