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抑制通货膨胀的近期和长期对策(一)

抑制通货膨胀的近期和长期对策(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的。当前抑制通胀的对策是在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长远来看,我国有几种短缺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是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重要潜在因素,对此应有长远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调控


  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1%,实现全年4.8%左右的调控目标难度很大。必须认真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从近期和长期结合上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把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的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升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特别是生猪供应受周期性波动影响,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升;二是连续5年投资的高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对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进口价格迅猛上升,加大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多,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的波动是这次通货膨胀的直接诱发因素,在它的带动下,其他条件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占83.3%。2008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影响占85%。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中,猪肉价格首当其冲,5月份同比上涨48.0%。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首先是因为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挫伤了养猪农民的积极性。2006年生猪收购价格降到每斤2元左右,而生猪的饲养成本每斤3.5元,逼得农民宰杀母猪,直接导致了去年生猪供应量的大幅下降。根据经验,合理的猪粮比价应为6:1,即每斤生猪的价格相当于6斤粮食的市场价格。2006年肉粮比价最低时降为3:1,2007年年底则上升到9.3:1,加上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喂养的政策,估计2008年9月份生猪将大量上市。到时奥运会刚好开过,消费需求下降,四季度或2009年会不会重现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建立生猪生产保护体系,当肉粮比价低于6:1时,应启动保护价收购机制,增加储备,通过吞吐调节,平抑价格,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


  食用油价格5月份同比上涨41.4%,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二位因素。原因在于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在国内粮价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唯有大豆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这是外商控制我国大豆市场的结果。2007年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60%,进口大豆几乎全部用于榨油,而榨油厂70%被外资控制。外资榨油厂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从其母公司进口大豆,通过控制国内食用油市场赚取丰厚利润,内资榨油厂处于困难和萎缩境地。


  受进口石油、矿石等价格上涨的影响,5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用上下游产品的利润,弥补了炼油环节的亏损,为稳定国内能源价格做出了很大贡献。地方中小炼油厂由于补不起亏损而停产,约7000万吨炼油能力闲置,成为目前柴油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6月份国家调整成品燃料油和电价,其中汽油、柴油价格提高15%,电价平均每度提高0.025元,对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次提价对全年CPI的影响估计在0.5个百分点以上。


  应当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7%。然而,从1996年到2006年的近10年,消费价格年均仅上升0.9%,其中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消费价格连年下降或略有回升,直到2004年价格总水平才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特别是一些重要农副产品,如小麦、大米、猪肉等,直到2006年仍低于十年前的水平。而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业效益下降。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河南省平均每亩小麦纯收益仅80多元,相当于外出打工两天的收入。由于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在一些水稻主产区出现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趋势。与国际粮价相比,国内粮价更明显偏低。小麦价格比芝加哥粮食市场低30%左右,大米价格仅为泰国的1/3、越南的1/2左右。从工农业产品比价来看,改革以来已明显缩小的剪刀差近些年又有扩大。据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比较结果,我国的机械与设备价格水平比国际价格高7%,而消费价格仅为国际价格的20%左右,反映了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大,成为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即使在6月份提高成品油和电价之后,国内能源价格仍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以汽油、柴油零售价格为例,中国目前的市场价仅相当于欧盟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3/5。能源价格低不利于鼓励能源的生产和节约。


  因此,应抓紧制定一个理顺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的总体方案,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近十年累积的价格扭曲的矛盾逐步加以解决,这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三年价格调整期间,CPI增幅将保持在5%~6%之间,这是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


  二、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应在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


  针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当采取综合性对策,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并以财政政策为主,尽快把价格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局面。


  在财政政策运用上,一是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牲畜的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调整进出口结构,在增加国内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利用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时机,适当出口一些粮食,以拉升国内市场粮价,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为明年粮食的持续增产注入新的刺激因素。二是增加对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物价补贴,特别是增加大学生和低保人群的补贴,确保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三是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改变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的状况。应停征利息所得税,必要时实行保值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