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研究
详细内容
【摘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一样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代社会高科技术迅速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就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工学结合模式的探讨,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校内学习与实习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近十多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院校构建并实践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紧跟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的要求,贴近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网络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高科网络信息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就目前来说,网络信息产业已经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规模公司以及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网络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及系统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各种人才也随之走俏。就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如何使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以往各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调研来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教学培养方面来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规模,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也日趋成熟,但是从学生工作实际来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培养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1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专业知识覆盖面窄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1.2专业师资缺乏,专业知识滞后,教学内容陈旧高校连年扩招,招聘进来的都是一些年青老师,大多年青老师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所以导致该专业具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这样会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偏离专业培养方向。现有教师缺少职业培训,导致技术教学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1.3专业实验和实训条件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依靠政府教育经费建立发展起来的。虽然已普遍建立计算机房,但由于种种原因,上网条件、微机组装以及局域网组网等实验室还难以达到实际要求,专业实训基地更是少见,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1.4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落后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强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考核方面,基本上也是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准。2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对策从以上人才培养的问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达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改革最终必须体现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来确定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先进和科学的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的先进的考核方式。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要在人才培养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加强工学结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主要内容,在动手中学,在学中动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课程能力,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2.1围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当前社会面向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一般为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编程。
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这些实际生产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实际生产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按岗位需求,其课程结构应该由基本素质和行业基础性课程、职业能力性课程和职业拓展性课程等构成,而且各阶段需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撑。基础素质性和行业基础课程是职业能力性课程和职业拓展性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基本表达、交际等基础应用知识;职业能力性课程是基础素质性和行业基础课程的延升,是职业拓展性课程的有力支撑,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培养,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职业拓展性课程是前两者的扩展,侧重于扩展养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更好的应对就业岗位的需求。2.2围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设计一个独立的专业,必然有支撑这个专业的关键的理论和知识点。结合职业技能的要求,可以把这些内容组合成几门核心课程,保证学时,重点讲授,以强化核心理论。而其它课程通过重组整合能砍的砍,能减的减。这是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和素质教育解决学时矛盾的有效办法。参照信息产业部、锐捷、华为、中兴等企业的IT认证标准,技能水平评估标准,并分解到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可以确定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C语言与数据结构、数据库与SQL应用、WEB程序设计、网络设备管理维护与组网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位核心课程。2.3围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校内实训的设置对几门主要核心课程进行改革,整合关键理论和知识点,结合专业技能要求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理论课时太多必然会削弱实验教学,而且由于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差,不适应繁杂的课程体系、深奥的系统理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课的授课质量,要求老师重视实验课的备课和授课。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竞争中强化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组织学生去本地企业和公司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体验实际生产的流程,体会自身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效果。2.4围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安排顶岗实习在学习完职业能力性课程之后,可以联系企业、公司,安排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公司中进行网络的设计安装、调试、测试、网络的管理、维护、故障诊断和网站建设、维护、网络编程等工作。顶岗实习可以安排3-6个月,通过顶岗实习,教师能强化自身专业素养,能更好的将实际生产知识带入课堂,使学校教育能更好的与实际生产同步;学生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实际,使自己所学的理论实践知识能更好的得到检验,同时作为毕业参加工作之前最后的学习,学生还能初步适应实际生产的环境,提高以后进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2.5围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制定“双证书”制度和科(下转第138页)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