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图书在图书馆流通中常见问题及工作对策
详细内容
摘 要:计算机类图书在图书馆的流通工作中,一直处在借阅量大、流通率高的位置,根据笔者多年流通工作实践,对出现的问题和工作对策做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图书;流通
计算机类图书多为印刷精美的16开本,纸质好,重量大。通过实践发现,当读者取书时,书立很难承受图书的重量,往往有大半格图书向一边倾倒,或者干脆是东倒西歪。现行书架中多为双面和单面书架,这样的书架之间没有设计挡板,背靠背的图书特别容易串架位。乱架情况在图书馆流通工作中以此类图书最突出。 计算机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几乎每个读者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学习和研究,而计算机专业图书售价相对比较昂贵。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读者可以自选翻阅相关领域图书,所以大多读者选择到图书馆借阅的方式,这样图书馆计算机类图书的流通量就特别大。随之而来图书的磨损率无形地提高,书标越来越模糊不清,久而久之,读者随意乱放,给管理员上架也带来很大的烦恼,有时甚至因为无法分辨排架号,也有对计算机类图书上错架的情况。
在所有计算机类图书中,乱架情况最严重的就是TP312这一部分图书(程序语言,算法语言),而此部分图书恰恰是计算机类图书流通量最大的那部分。在具备上述乱架因素的前提下,还增加了过于精细的分类,尽管具有图书文献分类的科学性,严谨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的确给图书上架排号增加了困难,根本不利于流通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图法第 4版是这样规定的:依语言名称的前两位英文字母区分,并按字母序排列,若程序语言名称的前两位字母相同时,则取第三位字母,依次类推。例:AIGOL语言为TP313AL,JAVA 语言为TP313JA。[1]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程序语言类图书铺天盖地,版本不同,按照这样严谨科学的排架顺序,就会造成在流通工作中排架上架过于烦琐。现在大多都是微机打出来的书标,字体小,随着藏书量的增加,程序语言的复杂性,有些字母多的打在书标上,密密麻麻根本就看不清楚,而且书标都是贴在书脊上,计算机类图书书脊厚的估计也大多在2—3厘米,而绝大部分图书书脊都在1厘米的范围。
这样最多就只能看一个字母,不能不影响了图书分类号的直观性,精通业务的管理人员排架上架尚且困难,那不懂分类的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怎么能不乱放而导致乱架呢? 计算机类图书当然也是开架借阅,在方便读者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其他图书在流通中出现的问题:有些读者不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书目基本知识,不看入库须知,不仔细阅读读者手册,进了书库,无从下手,进入书库仅凭感觉翻阅一本,不理想,就随手随便放书架上,根本不考虑该书原来所放的位置,不使用“代书板”,乱插乱放。个别读者由于一次借阅量的限制,将无法借出的书藏于其他书架,以便再借,增加了书库管理人员的整理书库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