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旅游管理论文>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一)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但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民族民俗游是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通过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可见此旅游产品具有切合当地实际,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在规划和实施时应注意开发和保护的平衡问题。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民俗游;路径
  Abstract:
  The nationality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has been in poverty for a long time, but rich in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So it is a shortcut to take measures to use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the nationality folk-custom tour. The SWOT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those resources while giving the thought to the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重庆市是全国唯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直辖市。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于重庆市的东南角,故称渝东南民族地区。渝东南民族地区(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区。它位于渝、鄂、湘、黔隆起的褶皱带武陵山区,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渝东南地区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区域,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若干年前,人们常把渝东南地区生活条件的艰苦状况,作为教育孩子的警示语。重庆直辖前,渝东南民族地区还有40万建卡贫困户,138.6万绝对贫困人口,2万人住岩洞或窝棚,10万人患各种地方病,40万人饮水困难。2002年,渝东南民族地区五区县人均GDP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1]
  如何帮助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已成为新形式下,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个重心。当年,国家设立重庆为直辖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联动效应,以加快川东南(今渝东南)等边远落后山区的经济建设步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渝东南地区与全市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在新形式下,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它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局部问题,也是全局问题。渝东南地区的发展关系着全市能否如期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关系着重庆市的稳定。正确处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归根结底要靠发展。
  直辖十年来,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与1996年相比,2006年渝东南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5.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205.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1.4%,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7.1%。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初步缓解,开发式扶贫取得很大成效,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渝东南民族地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发展起点上。但是,也要看到,渝东南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一些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产业薄弱、贫困面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社会保障差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难题。
  
  二、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可行性评价及SWOT分析
  
  渝东南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当前仍受诸多因素的困扰。长期以来,渝东南民族地区人们大多以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和简单的工业生产来维持生计,由于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这种“靠天”吃饭的财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不合时宜。如何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致富道路,无疑是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重庆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族、苗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70%左右。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既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2]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关联度强的产业,渝东南民族地区若能依托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资源,因地制宜优先发展旅游业,无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鲜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过去交通不便,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小,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渝东南民族地区精美奇特的建筑,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的歌舞艺术,奇特的原始宗教仪式,尤其是他们那具有传奇色彩的婚恋习俗和节庆活动对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因此,挖掘当地土家族、苗族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民俗游,是一项符合当地实情,投资少,收益高的旅游开发途径,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 政策优势。长期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都非常关心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诸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决议》,为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3.14重要讲话及重庆设立“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两件大事给重庆以及渝东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相应也带来了一些政策优势。渝东南民族地区还是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还可以打好“少数民族地区”牌,争取国家更多的民族地区开发扶贫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2) 资源优势。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资源组合良好。该区人文资源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既有观光型资源,又有休闲度假型以及参与体验型资源。当地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0%,拥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风趣诙谐的秀山花灯、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高亢激越,随口演唱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情真意挚、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的“薅草锣鼓”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美观实用的土家民居吊脚楼、肉沫合渣菜、火炕腊肉、咂酒,舍巴日、赶秋节、四月八等则代表着独具土家风味的生活。当地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档次较高。有才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武隆峡谷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有在国内保存完整的地震湮塞湖黔江小南海,有似桃花源一样的酉阳大酉洞桃花源溶洞,有风景如画的乌江画廊,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龚滩古镇和龙潭古镇,有沈从文笔下宁静安详的洪安“边城”。这些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大多分布在国道319线的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湖南吉首国道上,以及渝怀铁路的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湖南怀化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