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看人的全面发展(一)

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看人的全面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下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使人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将研究和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中心。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全面发展
  
  一
  
  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的“自觉自由”的本质得到不断的确认和提高的同时,也受到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这种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人相对立,马克思将之称为异化。马克思认为传统分工作为一种“异化劳动”的社会形式,导致了人的活动的片面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从客观上说,“分工是对人力的巧妙运用”,适应并有效地运用了人类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突破了人类最初劳动的狭隘性,创造了简单协作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并“给劳动以无限的生产能力”,使各类人在对象化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使人类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分工也产生出了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分工是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的表达。换言之,由于劳动不过是外化范围内人的活动的表现,不过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所以分工也不过是人的活动――作为现实的类的活动,也即作为这个类的存在场的活动――的异化了的,外化了的状态。”“作为类的活动,人的活动的这种异化了的和外化了的形式”就是“分工的本质”,“人的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及交换的原因,不如说是它的结果”。分工往往以强制的形式存在,并“剥夺、降低每一单个人的能力”,因而在客观上导致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人为的抑制。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分工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首先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从而导致了劳动与享受的脱节。“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劳动的乐趣本身”;其次是生产与消费的脱节“消费只是为了生存,生活没有因消费而有价值,相反会因为消费而变得空虚”;再次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矛盾,“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有分歧,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化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些因分工而产生的异化的矛盾,加深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分工作为一种“异化劳动”的社会形式必然要被消灭掉。“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提前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用共产主义这剂良药来根除,因为在没有异化矛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分工已无存在的必要,更不是异化劳动的感情存在方式,自由的分工已取代了自发性分工,劳动已成为一种享受,生活也仅仅成为人的一种单纯的消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个人都成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
  
  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指人的活动及其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从片面到全面、从畸形到完整、从贫乏到丰富、从潜在到现实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是为了人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在批判了私有制条件下的分工的片面性和强迫性的同时,马克思指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并没有真正开始人本身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它诞生时,就同人本身的平等自由全面发展内在本质联系在一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一直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个奋斗目标,并且把人的尺度和人性化思维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着重从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谈论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德、智、体全面发展,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全面发展。其次,“身心并完”,即体力和智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最后,“社会多面手”,目的是消除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现象,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全面知识和能力的人。
  邓小平着眼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角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适时地把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为“四有”新人的培养。由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邓小平特别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此外,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一次从对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角度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的核心地位,真正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望又可及的现实目标。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体现并坚持了邓小平理论,而且进一步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核心。此外,他还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通过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对这个宏伟目标的解读,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从当代中国从现实出发,实实在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而且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及优越性。
  2004年胡锦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