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现(一)
详细内容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揭示了人性的生成性、创造性,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道德教育必须以超越性为本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生成创造性,激励受教育者把人性的“应然”转化为“实然”,促进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道德教育要实现其超越性本质,必须以对现实的积极适应为基础,重视德育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外化为德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道德教育;超越
道德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对人的正确理解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解人,克服了对人性的片面、固定的认识,揭示了人类本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成创造性,从而深刻地启示了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为我们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超越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能够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中找到充分的理论根据和清晰的实践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性和具体性是其理论特质,它超越了以绝对性、抽象性为特质的本体论思维,真实地表征和塑造了人的生存本性和生命精神,刻画出了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性、自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1]马克思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认为人的生命本质具有历史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动是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双重的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2]可见,人一方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作为一种实然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人“并不是自然给予的现成存在,也不是一经存在便不再变化,而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发展的存在”[3]。也就是说,人总是不满足于既定的生存状态,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作为一种应然性而存在。因此,作为二者的统一体,人的存在是一个由理想变为现实、由应然变为实然不断]进、提升的过程,即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因此,对个人而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已经规定或注定了的本质或命运,人可以在其现实基础上通过生命实践实现实然向应然的提升,达到对现存状态的超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引导人做人处世的活动,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引导人正确认识实然,即当下的生命状态,启发人产生应然性要求,激励人积极实现由实然性存在向应然性存在的转化。可见,超越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用。
从社会功能上来看,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效果。因此,“面向未来”是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根本思路。而且,道德教育比之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更具有“未来”意义,因为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4],道德的这一特性就内在地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本质不是要让受教育者理解怎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人们应该达到一种怎样的道德水平,更不是通过制定各种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人们的生命现态,而是通过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引导个体的生命实践,使个体实现对现实生命状态的超越。而且,道德教育只有真正实现其超越性本质,才能真正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驱力,而不只是扮]各种社会问题的“救火消防员”的角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遵循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即“把事物视为实体,认为在生灭变幻的现象背后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把生灭变换看作假象或现象,认为过程的本质在过程之先、之外便已预成或者命定”[5]。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道德教育着重于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来教育人,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个待加工的“产品”,忽视了人的生成性、创造性,教育缺乏实效。因此,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研究教育问题,从变化生成的视角来审视人的生命模式,用充溢生命激情的道德理想引导教育对象,促使其在追求生命理想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推动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对现实的积极适应是实现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基础
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积极适应的基础上。这种适应性,是保障道德教育实现超越性本质的前提。
道德教育对现实社会的积极适应,就是使道德教育以受教育者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一是要立足社会整体状况进行道德教育,引导教育对象整体进步;二是要立足个体特有状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引导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成就个性、彰显特色。具体教育思路包括三个基本着[点。
首先,要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化。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根源的,是用道德规范来标示的。随着时代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标示着每一时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道德规范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只有合乎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道德规范才是具有真实内容和现实意义的道德规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使得社会的现实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果继续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规范,不仅不符合人的现实存在,无法发挥道德教育的动力作用,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因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绝对的、普遍的,而是相对的、具体的,根据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剔除和修改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道德规范,并注入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才能保障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此外,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化还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即以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作为确定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依据和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了解并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感,使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个人体验产生关联,而不只是空泛地说教。
其次,要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现实化。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确立的目标无疑都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统一的、具有最高指向性的教育目标,有待于在实践中予以细化和分化。从个体实践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依据个体的差异性,作出个性化区分,从社会整体实践角度来看,需要依据发展的渐进性,作出阶段化区分。由于在这两个方面的缺欠,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的现实存在,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世界,使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产生了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最终导致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实际效果不佳。因此,道德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就是要实现目标的个体差异性和整体层次性,通过因材施教、由低到高的目标引导,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
再次,要实现道德教育手段的现实化。富有实效的道德教育,绝对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和空谈说教的层面,必须通过具体的手段和途径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人们的具体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命本质的呈现和实现方式,正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个体具体的生活模式是具有差异性的,现实化的道德教育手段和途径就是和个体具体的生活方式密切联系、渗透于个体的生活方式之中。人们无论从事经商、务农、做工等任何一个行业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做事的同时也是在做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把做人的道理渗透落实到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教育找到现实的途径和手段,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