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原因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大众传播媒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而这种传播却具有来自媒介、理论以及对象的各种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传播;原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到东方、从十九世纪到当今社会,其传播过程和传播形式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种族、跨民族、跨时代的。在理论传播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至今尚待解决,有些状况的出现似曾相识却又模糊不清。有些情况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抽丝剥茧等等.但时逾百年的历程却始终印证着该理论先进性和革命性之时,再次把我们的目光吸引过来。自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世纪的理论传播成为我们最好的调研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路径建设和载体挖掘。都可能会涉及以下问题群的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正在遭遇的状况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化传播中遭遇的挑战
传播即分享.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如果将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加以结合,所谓的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时代特点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具有组织性、目的性;传播对象(受众)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性;传播信息具有商品性、文化性;传播技术具有可复制性、产业性等特点表征。与此相适应的是大众传播的功能属性也是十分丰富的。不同传播学者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归纳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收集和解释信息、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的上述理论特质势必成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探讨必须涉及的问题,换言之。满足了大众传播功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可能实现大众化。据此而言的问题就是。这种满足大众传播特点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实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如何面对大众化、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界定,如何理解理论的学术形态和民间样貌的矛盾。
从历史视角分析.一个来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理论能够在历经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引发共鸣并产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满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需求。也满足了经历过几近亡国灭种的历史惨痛的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这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对革命,这一理论包含热情,但这种热情并非来自对于革命和政权本身。而是来自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忧虑。这种精神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的内在依据。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渭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可行性。加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从陈独秀、李大钊到毛泽东、王稼祥、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革命家、理论家始终都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点。那么.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传播遭遇又是什么呢?如果带着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思考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对大众传播体系和过程的适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艰难的,与革命战争年代国人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热情相比.似乎理论正在经历“冷遇”.这种情况究竟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还是大众传播时代到来后所有理论形态的共同结局?
以代表当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群体为例,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学习最用心的是方法技能类课程,其次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型课程,而不是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排名最后;在问及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时。在列出的政治理论、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形势政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革命传统、法制、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美育、人文知识、心理健康、毕业与就业指导共12类内容中,选革命传统的占5.03%,列倒数第一;选政治理论的占8.32%,列倒数第二;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占8.91%,列倒数第三;选集体主义思想的占11.39%,列倒数第四。类似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传播时代遭遇到一次影响深远的形态革命,实现二者的体系对话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探索适应大众传播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呈现形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那么,大众传播背景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的矛盾和失衡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呢?很明显,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具有基础意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传播矛盾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作为理论传播以前,并不是为了理论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怀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基于这种制度的发展而带来的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注,从现实的问题出发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在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时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面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和压迫时说:“在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从而“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例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章中,甚至在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关注亚洲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波斯和中国》、《鸦片贸易史》、《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著作中,都可以真切的领略革命导师的文采、激情、深思、智慧。那么,为什么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就会遭遇一系列的矛盾呢?如果仅从理论原初时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而言的分析原因,即使不能说这种分析是肤浅的,至少也可以被认为是缺乏对大众传播的系统了解,因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会支持“差异构成吸引”的逻辑。特别是历史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家革命的危局中选择信仰、传播、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时候,上述的差异早已存在而且较之现在更为严重,事实上,那次传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并且即使今天也仍然在继续。可见,造成矛盾的原因应该在更深层面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