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浅析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入学底蕴(一)

浅析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入学底蕴(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内涵极其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研究和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机制,正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价值取向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底蕴。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内涵极其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
  1.对“人”的理解。以人为本的“人”,绝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机械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和活动着的人。首先,人是指人民,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指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其次,在一定范围内涉及人类,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既不应以神为本,也不应以物为本,而应以人类为本。在时间的维度上,涉及当代人和未来人;在空间的维度上,则涵盖国内人与国外人。再次,在具体工作中,还涉及到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这表明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
  2.对“本”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而是在价值论意义上使用。它首先是指根本,也可以表述为中心、基础、出发点和立脚点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值得关注的,一切应当以人为根本,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决策和行事。为了一切人,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其次是指目的,也可以表述为归宿、最高诉求,其实质就是党的全部工作都要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的利益和需求为最终目的。一切为了人,强调了人的目的价值。
  3.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以人为本即以人民为本,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同时又不局限于人民范畴,在具体条件下应适当兼顾一定范围内类或个体的利益。其核心是以人民为本,其本质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同时,对其他人也要讲人道主义原则,尊重一切人作为人的权利。其基本要求就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尊严、主体地位、利益和需求。因此,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就不能把它仅仅看作以简单的个人为本,看作以抽象的人为本,看作以社会中的强者或有贡献者为本,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否则,都会背离以人为本的真谛。
  通过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解读,不难看出,科学发展观内含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学底蕴。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溯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它所具有的人学意蕴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对人的完整理解,使人真正成为哲学的出发点,进而展开了人学的理论建构。他以实践的人或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把目光专注于人在其中现实的交往与生存、现实的创造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的三个层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实践和创造的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人是自然界的奥秘所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自然界,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中心和意义所在。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社会的核心无疑是人自身,所以,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此外,精神和意识本身就是人高度进化的产物,是人的思维的结晶,也是以人为载体的。
  这样,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置于中心的地位,并且对人的理解建立在崭新的实践基础上,因为没有实践就不会生成人,因而也就不会有现实的世界。如果说把实践着的人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追求的最高殿堂。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学绝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求具体化为个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武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简言之,以实践的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最高追求就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实践,带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他提出:“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的物质生活才会改善。列宁更是重视用先进思想文化,先进科学知识武装人民。他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列宁还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是要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的思想也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