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一)

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以绝对精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局限,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价值,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其价值维度的最高目标;由于其他原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却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给丢了;在对中国实践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中,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撇开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来讲人权、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就显得内容空洞、苍白无力,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仅仅是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谈论人的普遍性,并不批判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且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科学抽象出来的人或人的普遍性;并不反对在坚持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前提条件下,并与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统一起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及谈论人权、人的自由。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基本价值观

【正 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这样,通过以人为本,就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在对以人为本问题的讨论中,有三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弄清的: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具有何种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怎样丧失的,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回归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价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抽象的人”与“共同人性”?

一、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反对以人为本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倡导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以绝对精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局限,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价值。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但确有其思想。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是:它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其价值维度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既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同时也有区别。
(一)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是通过超越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发展而来的,它把人看作主体,把人当作尺度,把人看作目的。显然,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首先,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欧洲具有丰富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近代欧洲的人本思想是在反对神本、君本和绝对精神为本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思想资源: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为反对神本或神权统治,着重从文化上强调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二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君本或封建专制,着重从政治上强调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人道主义思想;三是到了19世纪,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世纪法国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为反对绝对精神为本,第一次着重从哲学上提出“人本主义”的概念,并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的核心。尽管费尔巴哈还不能完全科学地理解人,不理解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仅仅从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眼光来看人,但他对人的重视,把人和自然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还是给马克思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①。虽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仍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印记,但马克思已经开始关注工人阶级的现实生活,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并开始了对人的现实本质的探索。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展开了批判,认为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③ 马克思认为,感性世界“决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④ 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⑤。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时也是从人出发的,只不过与人本主义不同,他们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量著作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关注的是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是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确立唯物史观的。
其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物”对人的统治,人仅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发展;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发展。
针对这些情况,马克思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悲惨处境,期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价值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 未来的新社会不是“物”对人的统治,而是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物”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服务,人能获得真正发展;不是资本占有劳动,而是劳动占有资本,每个人能获得平等发展;不是机器支配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驾驭机器,人能获得自由发展;消灭了旧式分工,人能获得完整发展。总之,不是物的原则占主导地位,而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工人阶级以及每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居主题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强调: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恩格斯晚年,有记者问他: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恩格斯认为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⑧。
(二)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尽管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以人为本则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思想体系,是我国当今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思想体系的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价值目标。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而且还包括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途径与方式,因而,马克思主义是价值原则与实践原则的有机统一,而以人为本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人本主义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价值、个性和尊严,而是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造等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曾误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当作了目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今天,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为了突出这一价值目标,从而使我们的发展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不是偏离这一目标。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以人为本,而且也强调人的活动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受社会物质客观条件制约,它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是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而以人为本仅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合目的性方面,是一种价值原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终极追求,但这种终极追求与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有机地、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也就是从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实践活动,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活动。从实践活动的定义可以看出,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历史活动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的活动,体现着人类历史的合目的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其二,实践又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必须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体现着人类历史的合规律性方面,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成分。这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并没有抽象得谈论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是将这一最高价值目标付诸于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了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马克思提出了一整套分析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和完整理论,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通过阶级分析和强调阶级斗争,来寻求人类政治解放的途径;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来寻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通过活生生的革命实践去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无产阶级的权益;通过创造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前提,也必须建立在遵循科学精神的基础上,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而单单强调以人为本。否则,不仅达不到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而且还会事与愿违,做不到以人为本。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而以人为本只是一种价值观。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它使“人们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⑨ 以人为本则是建立在这种世界观、历史观上的一种价值观,它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极其重要的观点,但绝不是惟一的核心观点。原因就在于世界观、历史观是价值观的基础,如果离开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以人为本就成了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