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矛盾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在现时代展开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而具有了历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命运始终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相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刀阔斧地前行着,而指导这场轰轰烈烈现代化运动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被纳入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之中就具有了不可避免性。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史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不能囊括全部的中国现代化之过程,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又确实占有了主导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现时代展示过程。鉴于此,笔者尝试着在中国现代化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路径抉择概述
一般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发轫于19世纪中叶,此后就在长期的冲击与反应的强烈对比中逐步展开,进而形成了以中国如何现代化为主题的中国近现代史。但时至今日,人们仍对现代化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在众多的现代化概念中,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概念的指称最具有代表性:“如果把现代化作为整体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位置上来考察,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从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进程,这个进程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内容,是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由此现代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当然就属于狭义的现代化过程了。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又附带了广义现代化的部分特征――中国的现代化也内涵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因此,将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的两种界定结合当下现实来看,“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和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全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来看,两种现代化的含义附和了两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早发内生型”和“晚发外生型”。中国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外生型”,是从19世纪中叶才开始被迫进入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在这其中,来自西方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因素。”对于后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不容选择,它只要求接受”。这实际上暗示了中国现代化展开的国际背景。 作为“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注定要直面“复杂和残酷”。中国自从被迫进入到现代化的轨道以来,既存有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遭遇和困境,也有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沉重包袱。这就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语境。具体来说:第一,中国农村人口过剩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所有中国问题的前提条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语境下,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了中国的中心问题。所以,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展开的。第二,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国家尊严始终处于外来威胁之中,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处处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深重的耻辱。第三,政治衰败、国家分裂的乱世局面。“世界上凡是现代化进程成功的国家,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高效率政府。”也就是说,现代化是一个拥有高效率政府的独立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却不具备这种独立民族国家的条件。因此,中国现代化启动的背景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一开始就显示了中国特色:必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从而解决农民面临的土地问题。这就是早期先进中国人呐喊的“独立与富强”。而独立又是先决条件,没有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只能是一种幻想。主权危机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首先必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以期摆脱中华民族受欺凌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先进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诉求,首先是对西方冲击的一种本能回应,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这一次次现代化的努力与尝试是这样,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也是一种回应的逻辑延续。”
面对“历时性问题需要共时性解决”的中国现代化之真实境遇,中国现代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始终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艰难抉择。这实际上暗含了中国现代化之目标问题:经过先进中国人不断的探索,建立独立、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人们心中的共识。虽然在20世纪早期,一些对社会主义感兴趣的激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将此知识用来观照中国社会和政治,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问题是不相关的。所以,“从1899年中国人第一次提及马克思到20世纪最初的10年晚期,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是非常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政治与思想也没有什么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的。这是先进中国人在清晰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后进行比较和选择的结果。正是这种问题的急迫性和十月革命的示范作用,使先进的中国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始终关注的是理论的工具价值,即运用这套理论能否帮助我们解决面对的灾难问题。这是先进中国人选择走上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动因。民族的使命感决定了直面中国解决问题的具体选择方式。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运联结了起来。
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为动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目的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目的竞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主导过程。虽然中国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的变迁过程,印证了中国近现代各方面的各种力量的角逐,但是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论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都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因此,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就是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理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展开形式,这种展开形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逻辑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证明过程。
从理论逻辑过程来看,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与马克思主义何以能中国化相区别的一个更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说它是基础,是因为它是讨论所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出发点;说它是核心,是因为所有中国现代问题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转换成:我们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这实际上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更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才能深入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中国化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实指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方法论的问题。对于前者的回答是:先进的中国人是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说,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最有效的手段和武器。这是从对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比较选择,特别是十月革命示范作用的召唤而作出的抉择。也正是因为把它看成是一种改造中国的手段和武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尽可能实事求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经常注意调整自己的各项政策和策略,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外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模式,不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义,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一种适合于在中国生长的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形式,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的真正意蕴。从此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生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