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简析邓小平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一)

简析邓小平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完善和发展。邓小平立足本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
  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为一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因而,研究邓小平理论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理论有重大意义。
  1邓小平理论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把《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初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是坚信《宣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没有错,但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潜力估计不足。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科学地预见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历史清楚地表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甚至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如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而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并告诫人们“不要惊慌失措”,要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是继承和发展了《宣言》关于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原理,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讲:“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指导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肯定《宣言》一般原理完全正确的前提下,并在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背景下,才讲到《宣言》中的那些措旖没有特别意义的。很明显,没有特别意义的是那些在运用原理时未能结合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制定的具体措旖,并不涉及原理、原则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一方面坚持《宣言》的基本原理,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坚持站在时代前列,阐述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
  三是继承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根据这一基本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神圣使命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条件,这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如果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非常渺茫的事情,因此,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四是继承和发展了《宣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根据这一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素质建设和自由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并通过有效途径,如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等,把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核心内容的人的发展,变成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

  2邓小平理论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对列宁主义采取学习列宁主义中的根本立场、方法和原则,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态度,形成符合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是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列宁分析俄国国情,深刻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表明,列宁已经提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的思想。邓小平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1921年3月,俄共(布)举行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根据列宁的建议和报告,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方针,允许农民在交完粮食税之后把余粮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以交换自己所需的商品,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国家把农民的余粮强行拿走。这一具体措施中闪烁着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促进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化。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系统地阐明了自己对于这一理论的观点。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从根本上打破了把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社会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突破。
  三是关于时代主题的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根据当时的世界局势,提出战争和革命是当时世界的特征和主题,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二战以前的世界历史证实了列宁的论断。但是,二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根据对国际形势的深入观察和冷静思考,以实事求是的创造性精神和高度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通过对世界格局的梳理和时代主题的提炼,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和基点,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3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并用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