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浅析和平与发展:从“两大问题”到“时代主题”――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

浅析和平与发展:从“两大问题”到“时代主题”――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平与发展 “两大问题” “时代主题”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都与时代条件密切相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产生于“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是那一时代的“两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是其三个显著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时代产物。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超越。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当代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是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时代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都与一定时代条件密切相关。从国际共产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几经飞跃,都有着共同点:其理论创新都是从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出发,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这个党;面临什么样的历史任务、如何完成这些历史任务的问题。党的性质、党的先进性、党的历史任务、党的总政策总是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紧紧相伴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正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有其必然性。
  一个新的先进理论的产生,是时代发展有了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伟大思想理论体系的产生,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它是无产阶级及其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人帝国主义时期。它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1917年十月俄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成功的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正是那个时代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转化而来的巨大物质成果。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河的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因为时代条件所限,毛泽东思想自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按雅尔塔会议构建的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时代”。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的成功与失误,都与对当时时代条件的科学判断息息相关。毛泽东同志晚年没有看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时代主题和特点已经进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冷战时代”的重大变化,仍然习惯于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思维方式和眼光来看待一切、审视一切,导致理论上不能与时俱进,思维方式上形而上学,实践上固步自封,严重脱离实际,结果犯了全局性错误。

  二、“冷战时代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小平理论产
  邓小平理论产生于“冷战时代”。邓小平理论萌发于1956年,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众所周之,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从越南撤军和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失败为标志,表明美苏两极争霸力量暂时达到平衡,世界进入“冷战时代后期”。“冷战时代后期”世界异乎寻常的平静。整个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年平均只发生4.5次局部战争(而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发生9.2次战争)。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视世界,认为“冷战时代后期”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基本格局下,世界形势呈现三个新的重大特点:
  其一、“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邓小平同志说:“这里讲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是世界战争。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而这两家都不敢打。”“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同时,苏美两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
  其二、“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其三、“从经济角度来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即“两大间题”。(从1984年至1992年初南方谈话期间,邓小平同志一直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间题”,从来没有“时代主题”的提法。)“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集中论述了“冷战时代后期”世界形势新的三大时代特点,仅是从“经济角度”论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间题”,而丝毫没有对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军事集团”、“政治结盟”的时代特征给以否定。这是符合当时世界总体形势的基本时代特征的。因而也是正确的。
  论者多引用邓小平同志1984年10月接见外宾时爵的:“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一段话来论证邓小平理论形成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条件。殊不知邓小平同志这里讲的是“问题”,而不是“主题”。“间题”不等于“主题”。“问题”是矛盾、是关系,是需要求解的而“主题”则是中心,是矛盾的主导方面,由此而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时代问题”与“时代主题”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一个反映时代的现象,而另一个才反映时代的性质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并没有改变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

  邓小平同志认为,冷战时代后期“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还存在。直到1990年3月,面对苏东形势的激烈动荡,邓小平同志还对两极格局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对于世界旧的格局中存在的“两大间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为什么说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因为战争的策源地还存在,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对立军事集团还存在,政治结盟还存在,因此战争的危险还存在。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这就是基本史实。因此,邓小平同志复出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他说:中国革命胜利后,一直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个任务还没有结束。对于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冷战时代,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希望冷战结束,但感到失望。这是一个伟大战略家在苏东演变过程中审时度势、明察秋毫得出的正确结论。
  “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时代”的终结,是1991年底的事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社会主义阵容的消失,以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表明“二战”后形成的旧格局的结束,新的时代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时代主题。(21世纪初发生的“9.11”事件,更改变了世界的主要矛盾。)这与“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终结篇,1992年春“南方谈话”的时间正好是吻合的。当然,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锐利眼光,洞察这一总体形势下的世界形势新变化,得出了“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的正确结论,这就为我们党在“后冷战时代”实现工作重心转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