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生产力;丰富;发展
论文摘要: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主要途径及相关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特别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是一般地、抽象地研究生产力的概念、含义,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上,探求并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才能较快地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而形成了其完整的生产力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把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现状和前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对此,邓小平深刻指出,在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理论上对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变生产力落后状况的需要。邓小平指出,中国生产力不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其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二是我们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把发展生产力当作主要任务抓,“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发展生产力上有某种忽略。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尽管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邓小平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比资本主义更高物质基础上的社会。但现实是,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甚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因此,邓小平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但我们现在还不够格,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⑥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以此为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界定,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并置于首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深化,而且体现出他对发展生产力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邓小平指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则,我们就无法讲清,为什么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先进、更有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反而慢的情况。总之,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在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实际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思想一脉相承的。
5.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创造共产主义物质条件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搞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要做到按需分配,没有极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6.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执政的需要。关于检验党正确执政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显然,在这里,毛泽东把生产力标准当作检验党是否正确执政的标准。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上述三条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思想。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他把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提高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执政的高度,提高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显然,在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方面,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方式方法
邓小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方法。
1.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指导,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改革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第一,从改革的目的看: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则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不完全的。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问题讲全了。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第二,从改革的内容看:改革是改变旧体制,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其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和目标,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邓小平更是作了经典的论述: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第三,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适合的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革这些不适合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因此,社会主义的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经论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曾经指出,机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