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坐标――学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析(一)

全球化时代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坐标――学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科学论断
  论文摘要: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化时代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坐标。文章对它的理论渊源和丰富内涵进行深入阐发。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联系当前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把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论渊源:历史观变革中的坐标转换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关系。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时,就揭示出;历史正在转变为世界历史。他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所谓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意味着:在孤立、分散的地点上发生的历史已经终结,代之以各民族间普遍交往为基础的世界历史。这是生产力变革基础上人们的交往活动不断扩大的结果,是交往活动从民族内部向民族外部即各民族之间扩展的结果。
  需要注意,马克思所说的交往(cormnerce),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那样。”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交往,包括商品交换、贸易、征服和掠夺等一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说:“……不仅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是世界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大变局。它使人们在观察各种重大社会历史时,把视野从民族内部扩大到民族之间,扩大到各民族之间的世界普遍交往。而视界坐标的这种转换,也正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发动的哲学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唯心史观的根本特征是从观念出发解释一切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与此相联系,它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狭隘地域性和民族性,欧洲中心主义、大日尔曼主义是其样本。马克思在批判新老黑格尔主义的唯心史观时指出:“整个这样的历史观及其解体和由此产生的怀疑和顾虑,仅仅是德国人本民族的事情,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只有地域性的意义。”“他们比梦想德国统一的啤酒店庸人带有更多的民族偏见。他们根本不承认其他民族的业绩是历史的”,“所有其他民族和所有现实事件都被遗忘了”。唯心史观是历史观念上的“地球中心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它把人们的眼界扩大到全球,扩大到整个世界。从这个大坐标、大视野来分析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能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把握全球化时代的规律、大趋势及未来发展的征兆。例如,根据这个视点,马克思能够遇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马克思的这个预言已被历史事实所证实,它富有说服力地说明了工业不发达的俄国和中国何以在20世纪产生了导致震撼世界的革命事件的矛盾冲突。
  从这个坐标系看问题,可以正确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亚洲的觉醒、东方的革命和欧洲、西方革命的辩证互动关系。也正是从这个历史坐标看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预言:“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强调对于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应当孤立地来看,而应当从世界范围来看。“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仅仅同欧洲相关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也正是从这个历史坐标看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十月革命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使它从地区的局部问题变为各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总问题,从而使中国革命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地反对了各种错误倾向,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步骤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保证了中国革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中国的问题,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但这并不意昧着可以把眼界局限于中国本身,孤立地就中国来论中国。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所以,毛泽东总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从“三个世界”划分到“东西南北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懂得;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对外交往是不行的。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谈到同外国的“生意总是要做的”。不但要做生意,还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有利于自主、平等地同外国做生意的国际条件。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观点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固然要肯定国际环境对各民族发展的制约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各民族通过自觉参与世界普遍交往的实践,对改善国际环境发生的能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干涉、颠覆,孤立、封锁政策,巨人般地、独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于党和政府在对外交往方面实行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才使国际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没有这方面的努力,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巩固,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不堪设想的。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世界基本矛盾的新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思想。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说:“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为我们制定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决策,是多么英明,多么富有远见。这一国际战略原则,对子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嗣(P1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阐发的,在世界普遍交往中发挥了、并且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理论。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这个理论的重大意义。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每一种政治势力都有自己的全球战略。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的主要锋芒是针对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单边主义的全球战略的。因此,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维护民族平等的战略,维护全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是争取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胜利的战略。这个战略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继续显示着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这个战略思想要管一个时代。
  20世纪80年代,当全球化问题还没有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话题时,邓小平就已经在思考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性问题,以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为历史坐标,思考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带有战略性的迫切问题。
  邓小平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字眼儿,但他这个时期集中思考和阐述的,就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性问题。他紧紧抓住全球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焦点深入分析,提出和平与发展(东西南北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英明论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政治角度,一个是经济角度。从政治角度看是和平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关系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关系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的这个论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而深刻,应当完整准确地理解。其中,至少有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点需要把握:
  第一,两大问题实即两大基本矛盾
  东西南北四个字,是以简明通俗的方式概括了几乎全部国际关系。东方,作为历史、文化的概念,一般指亚洲;但作为政治地理概念,常常是指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奴役的广大区域,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东方”,后来往往指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东欧。西方,一般指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南北关系,是特指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东西南北问题实际上是毛泽东讲的“三个世界”之间关系的新概括。
  首先看东西关系。资本的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世界范围扩张,派生出诸多矛盾,除资本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外,还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这诸多矛盾,大体说来,归结为阶级矛盾(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和民族矛盾(国际剥削和民族压迫)。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和压:通另一些民族的根源。在20世纪初,李大钊曾指出:“我们可以晓得中国今天在世界经济上实立于将为世界的无产阶级的地位。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使世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机关同中国劳工发生关系。”聊我们今天也可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是扩展到全球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就是世界上的雇佣劳动者。因此,东西南北问题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展开形式。
  和平问题即制止战争的问题,实际上是东西关系问题。战争根源于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争取和平,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邓小平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啷同时,他又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际上没有什么和平,大战没有打,但小战不断。小战在那里打?在第三世界。根源还不是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在那里挑拨,在那里插手!长期以来,超级大国就是利用第三世界的冲突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所以,尽管第三世界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直接受害的还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民。这就决定了有切身利益的第三世界是真正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
  东西关系问题就是超级大国称霸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问题。那么,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后,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东西关系问题是否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呢?
  东方和西方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变故,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只要实际上还存在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社会主义运动就不会停止。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颠覆与和平演变阴谋也决不会停息。在苏联解体之前的1989年,邓小平指出:“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是一样;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事态的发展完全证实了邓小平的论断。铁的事实表明,苏东剧变是美国坚持所谓“超越遏制战略”的结果,是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以所谓“援助”为诱饵,同前苏联领导人“大交易”的结果。对于中国,西方当然也决不会放弃这种反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
  例如,美国顽固坚持冷战思维,利用人权进行反华舆论战,其用心就在于丑化中国的形象,破坏中国的稳定,遏制中国的发展。实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所谓制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手段,是霸权主义手中惯常使用的大棒。在苏联解体以后,频繁的制裁越演越烈。美国国务院关于人权等问题年度报告中,动辄对别国进行的无理攻击和诽谤,成为对相关国家实行制裁的“依据”。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称霸世界的政治需要,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发展,不愿意看到一个主张和平与发展的中国在世界上崛起。
  回顾历史,“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中国人民伤亡了多少?美国支持南朝鲜进行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了多少?还不说一个多世纪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包括美国在内)的侵略使中国人民伤亡有多大!所以,他们谈人权是没有资格的。”
  邓小平还指出:“过去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现在情况变了。但是,强权政治在升级;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这点我们看得很清楚。”“霸权主义过去是讲苏美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平息暴乱后;七国首脑发表宣言制裁中国,他们有什么资格:谁给他们的权力!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我们从来不昕那一套”。
  联系历史和现实,重温邓小平这些一针见血、精辟深透的论述,我们领悟到一条深刻的道理:在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这个特殊历史条件下,不能脱离南北关系问题谈论东西关系即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南北关系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中,才能确切地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特殊性质和前景。这是因为,第一,既然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提上日程的现实课题,那么这种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解决这个课题就不能不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作为突出的任务;这就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第二,对于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因为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自由的。在东西南北问题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道理也正在于此。
  其次看南北关系。邓小平指出:“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发展问题,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平等关系问题。现实的情况是,差距越拉越大,相对地说是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根据邓小平的分析和论述,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清醒的头脑,至少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其一,责任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人口是四十几亿;第三世界人口大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共十一二亿人口。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历史证明;越是富裕的国家越不慷慨”。Vl(P281)“中国有句话:越富的人越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