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民族主义>告别民族主义(一)

告别民族主义(一)

详细内容

不管民族主义给中国过去的一百多年带来的是什么,它一直是中国的一面旗帜。

  在这面大旗下,诸如“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中华儿女”、“海外华侨”这样的提法,被我们广泛使用。这些词语也就成了爱国主义的象征。我们一直以为这样做,能够增强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可这里头会不会有不合时宜的因素呢?我们还没有这样认真公开探讨过,甚至思考过。

  为了未来,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我们必须认真地反思和检讨。

  当然,触及这些敏感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实话实说也很难为人们所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人间不存在比独立思考更神圣的东西。因此我不惮于坦率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形诸文字。

  一

  在官方的宣传和学者的文章里,人们常常用“华夏”来代表中国,用“华夏儿女”来代表中国人。

  实际上这种说法很不妥当。

  汉族的先民是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华夏族名称的产生是由于夏朝的建立,到了汉朝,才有“汉”民族称谓。可见,“华夏”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族称,当然,后来不断有人用它指称汉族。但是,若以“华夏”来称呼中国,用“华夏儿女”来称呼中国人,则是天大的谬误。

  因为在历史上,“华夏”是与“四夷”对应的。所谓“四夷”即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古人在“华夷”之辨上,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古人自己对这种区分也是抱着一种自觉的态度。比如,当年昭君出塞,在汉朝人看来不就是嫁到野蛮的外国去了么?据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王昭君死后不久,最大多数的诗人就把昭君出塞当作一个屈辱事件写成了诗歌,西晋诗人石崇《王明君辞》中便有“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这样的诗句。再比如,当匈奴的冒顿在信中对刘邦的老婆高后说谁“愿游中国”这样的话时,自然不会认为到了长安不是出国访问。而当季布对高后说“夷狄如禽兽”时,他难道会认为匈奴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书》“匈奴传”)当年汉王朝的人谁要是称匈奴人是“华夏儿女”,对内对外都是异端之论。

  况且,我们不是一向喜欢讲“自古以来”么?那么,自古以来“华夏”就不是和我们今天的“中国”完全对称,“华夏儿女”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中国人的对应称呼。以今就古,新问题不想新办法,只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尴尬。传统儒家文化最讲究尊崇列祖列宗,倘若让格萨尔王的子孙、成吉思汗的后代、哈萨克族人……亦称华夏儿女,岂不是忘了祖宗和历史么?更何况我国有些民族,如朝鲜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甚至在别的国家里是国民的主体部分。只要稍思考,不就会发现把他们都笼统地称为“华夏儿女”存在许多实际上不利于人民团结国家统一的东西么?现在散居于伊犁等地的俄罗斯族,是18世纪末20世纪初从俄国境内陆续迁来的,也还有其他种族的人入籍中国,难道可以一概统称“华夏儿女”?在我后面要讲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企图以“华夏”或“华夏儿女”作为一面旗帜,来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增强民族间的团结,既不明智又很难做到,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除非我们能够抹去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否则它就有可能引起反感。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增强民族间的团结不仅是要有满腔热情,更重要的是方法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