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浅析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一)

浅析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论文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代农村亚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对农村空巢老人目前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对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基本思路。
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亿人,占总人口的12%。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为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0%。通常所说的空巢老人即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包括两类:一类是无子女的老人,另一类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
一、农村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年轻人外出时间越来越长,跨省流动越来越多,年轻子女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而现今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根源在于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可以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大量农村空巢老人出现最重要的原因。
(二)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子女的减少,家庭功能被分化;其次,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购房或建房能力日益增强,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家庭功能的分化动摇了传统大家庭的基础,家庭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联合家庭逐渐发展为核心家庭,而空巢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核心家庭的必然趋势。
(二)年轻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冲击了我国尤其是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孝道逐渐丧失,现在的年轻农民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因为赡养老人问题而出现的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虐待老人的现象;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老人们常常选择独立生活。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一)经济状况方面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大都由外出打工的儿女提供或者靠自己种地维持,一些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花销很大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予的生活费很少,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国医疗合作虽然规定了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然而起付线和补偿比却成为很多贫困老人进行医疗的门槛,他们的收入根本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
(二)生活照料方面
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口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现象日益加重,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安乐生活的农村老人仍然需要从事繁忙的体力劳动,甚至不少老人还需要挑起教育第三代的重担。另外,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大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日常生活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很多老人遇到身体不适时随便找药应付,患病后也得不到及时护理,普遍存在着叼、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卧病在床时,身边无子女照顾,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
(三)精神慰藉方面

空巢老人侮天面对的都是不变的空间、不变的面孔和单调的生活,因而他们很容易生活在对子女的想念和思念之中,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尤其是在生病或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木来就比较贫乏,不像城市的老年人一样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农村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然而这种单调的方式难以弥补内心的孤寂,难以减轻对子女的思念,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过着”出门4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廖生活,由于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会陷入空巢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