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关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现实基础的调查报告(一)

关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现实基础的调查报告(一)

详细内容

摘要:吉林省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过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瓶颈制约严重,农业经济规模小且效益低。这些问题需出台有效的对策措施逐步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实基础;调查报告
  
  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吉林省政府编制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准确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马川子乡、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等3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选择了343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中部分行政村的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过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瓶颈制约严重,农业经济规模小且效益低。这些问题需出台有效的对策措施逐步解决。
  
  一、调查结果
  
  (一)农民最关心的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
  调查显示,80%-90%的农民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最感兴趣。虽然有的农户地处偏远山村,信息并不畅通,但在尚未接到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农民群体中传播,并引起强烈共鸣。农民关心生产发展,关注生活宽裕,既反映出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合民心、顺民意,也说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是农民最为热烈企盼的切身问题。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投入,部分农户所在村屯整体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如,珲春市马川子乡的公路已100%通到各村,有80%以上的农民对此比较满意;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农户已喝上自来水;乡政府还准备建一个垃圾废物处理厂,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而地处吉林省西部地区的长岭县永久镇,由于地下地质构造所限,饮用水没有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该镇永久村因位居镇政府所在地,已通了公路,但其他村尚未通公路,村民急切盼望公路通到村里。这部分村的农户对住房、周边环境、如厕条件、人畜用水、炊事用火的满意率不到半数。说明虽然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村民对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还有许多意见,如,畜舍、禽舍离住房太近,垃圾、废水、废物缺少统一治理,一些住户房前屋后物品胡乱堆放,不但影响环境,且存在安全隐患。
  (二)农民心态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
  一是生活理念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化转变。尽管农民目前仍以种田为主,但吃穿不愁已不再是农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目标,农民需求呈现高层次和多元化倾向。调查表明,在40%以上的农户中有人常年在外打工,其中,离乡离土的人数逐渐增加,尤其在朝鲜族居民较多的延边地区,大批农民利用语言方面的优势到韩国打工。这些人从相对闭塞的农村涌向大城市,不仅获得较高的收入,改变了家庭生活的窘况,也增长了见识,或多或少具备了都市、城镇居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起居谈论带有许多时尚特点,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他村民。虽然村民喜欢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但有70%的人希望外出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二是消费理念开始从生存型消费观向享受型消费观转化。在吃的方面,追求“食品多样化,还要讲营养”的农民占50%以上;在穿的方面,80%以上的农民意愿是“讲究款式,朴素大方”;50%以上的农民向往“现代家庭经济生活方式”,努力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现在,农户几乎家家有了电视机,有的还有录放机、照相机甚至电脑,特别是朝鲜族家庭还购置了一些乐器,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增加。过去农民添置家庭设施首先想的是耐用,现在农民无论自制或购置物品时,更多注意款式的考究,在一些新婚家庭中也有了像城市里的组合家具。当然,由于收入水平所限,80%以上的农民认为自己还属于温饱型家庭,积累起来的收入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在生活消费方面还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经营理念开始从“以农为主”型向亦农亦工亦商型转化。农民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正在与传统的小农意识告别。调查发现,70%的劳动力有兼业行为,在农闲季节到外地务工;家庭主妇也从事家畜家禽饲养、庭院作物种植等副业;一个仅有几十户的村子就有三四个小卖店。有40%的农民能阅读一些有关农业技术和管理的书籍,50%以上的农民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班,希望掌握科学种田和科学经营的新门路、新方法。随着经营理念的转变,农民的生活节奏加快,效率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猫冬”的习俗已改变,有的农户甚至一冬天能赚一两千元钱。四是在子女教育理念上,重文化、重技术已成为主导。受调查的农户“当家人”文化程度大都不高,并深知由此带来的苦恼,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非常不认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50%以上的农民希望子女考上大学,30%的农民希望子女当工人,10%的农民希望子女自己创业,几乎没有愿意让子女继续当农民的。但他们对子女上大学所需的花费普遍感到难以承受。
  (三)基层民主管理逐渐改善
  马川子乡是珲春市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所属9个村的村委会办公室等设施建设较好,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也比较细致。村民代表大会、乡政府的现场办公会及农民的“说事日”都在村委会举行。70%的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基本满意,认为村干部办事比较公道;70%的村民对村政务公开的程度基本满意,认为“说事日”起到了很大的监督作用。永久镇、桦皮厂镇的村委会建设和村务民主管理近年来也在逐渐改善。当然,调查是在村委会帮助下进行的,有的村民难免会有所顾忌,因而对基层民主管理的改善程度不宜估计过高。
  (四)农民生产和生活仍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
  一是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及粮食收购价格满意度不高。调查发现,对当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满意的农民占80%。国家虽然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但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农民得到的大部分实惠被抵消。从受调查农户的货币持有量来看,尽管国家实行较大额度的购置补贴,但绝大多数农户还是买不起大型农机具。农户对生活资料价格不满意的占70%~80%,如,对生活用煤不满意的占70%以上,原因是煤价太高用不起;对当前粮食收购价格不满意的占59%,认为收购方给的价格太低,挑剔太多。在农产品进入市场方面,农民反映农产品销售难、信息不畅、中介机构与经纪人缺乏诚信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目前,马川子乡已有95%的村民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桦皮厂镇和永久镇还未进入试点。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农民对看病问题不满意,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原因在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的医疗负担,但大多数医疗费的补偿比例低,病人自付费用的比例依然很高,农民还是难以承受。至于那些没有实行新型合作医疗的地方,农民的境遇更困难,不可避免出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