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阐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实践;贯彻落实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必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1.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现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在现阶段,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的理论,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和谐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实现了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给现阶段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在以往旧的发展观基础上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这种三位一体的目标内在地包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落实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即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理论依据,“五个统筹”也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供方法指导。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和指导理念,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只有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只有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离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丧失了价值的支撑,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及时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样,全体人民才能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有利于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有利于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使人民当家有权,做主有位,特别是有利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