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影响(一)
详细内容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信念,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国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开拓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外社会主义;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转折时期,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的理论和实践。由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等因素所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毕竟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成为当时苏联面临的首要问题。可见,对落后国家来说,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任务尤为重要和艰难。所以,在列宁看来,“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继续下去,把革命进行到底,却要比欧洲各国困难”。由此出发,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着重批判了不顾“落后”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而空谈社会主义,并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为此,他提出并实行过一些卓越的思想和政策。可惜他过早地逝世,未能探索出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行途径。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未竟事业。实践已经证明,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谓斯大林模式,在巩固苏联,打败法西斯,支援世界革命等方面,确实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尊重历史的人所无法否定的。但是应该承认,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不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重工业的片面发展严重抑制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大量资金和人才集中于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采取粮食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等措施,使广大农民承担过重的“贡税”义务,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和农产品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苏联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这些精辟论断是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普遍意义。
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革命导师早有论述。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在改进和完善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改革究竟改什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体制就是具体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根本制度,也有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体制,以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些都是好的,必须坚持。但是具体制度中确有不适合或不健全的,必须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在创建之初就那么完善和健全。调整和改革具体制度正是为了维护、巩固和完善根本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绝不是借口改革,改掉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改革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邓小平同志讲:“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首先,应当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的一面。
过去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犯过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一概骂倒的错误。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资本主义发展三百多年,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上的成就,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概视为姓“资”。加以否定排斥,而应继承利用其积极有用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他提出了“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这里,列宁创造性地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当然,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优越,它必将死亡而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远的历史趋向问题,而不是现实问题。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两种制度竞争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态度,学会与它长期和平共处,善于学它之长,补己之短,以壮大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