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简述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一)

简述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新世纪 社会主义 改革 多模式 资本主义 复兴
  [论文摘要]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是:在改革中发展,多模式发展,在与资本主义力量的特殊联系中发展。这三大趋向共同构成一个总趋势: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走向复兴。
  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到底会是怎样一个具体情况,并非人们所能逆料。但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向,却已经存在于大量客观事实和实践社会主义人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据此把握规律,加以预见。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有三大趋向。
  一、在改革中发展
  上世纪末,改革已经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趋向,明显呈现出来。人所共见:中国在改革,古巴在改革,朝鲜在调整政策,越南在革新。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改革。而且,没有掌握国家政权的共产党也在改革。这些党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式的需要,正在突破原有的框框,进行着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进行活动方式、方法的改进。总之,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有的社会主义力量都在做的事情。然而,马克思主义者们对改革与社会主义命运关系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斯大林在世时,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对只起局部修补作用的改革措施的价值的认识还不深。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但却是不成功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争议,使一些已经准备改革的无产阶级政党畏难止步。
  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已经在着手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之路,这相对于过去单一社会主义体制来说,是带根本意义的一种改革,但这种改革却因50年代后期“左”的思想逐渐占上风而未能正常进行,后来又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上述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领导者并未将改革与社会主义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认识到改革关系着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是邓小平,他从总结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认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p.370)他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认为改革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关系社会主义命运。他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验,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p.370)社会主义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其实,当我们把视角扩展到全球,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改革也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一个浅显的道理摆在人们面前:只有改革,社会主义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事实证明,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已经严重束缚社会主义事业,窒息了它的生命力,不改革不行。应该说,斯大林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乃至50年代,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开拓了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代。
  后来发生的问题在于,不仅斯大林模式未能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全面改革,而且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基本上固守斯大林模式而忽略了本国国情。当时虽然产生过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这些模式在总体上来说,并不成功,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则主要因为自身的不成熟而停留在理论阶段。这些理论模式受种种条件限制而未能付诸实践。毛泽东所开创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上较完整,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也因为“左”的思想指导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历史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单一社会主义模式不能适应已经变化并且仍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更不能适应各有特点的国家的现实国情,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反而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事业自身,消减了社会主义原有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固然是多因一果,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在单一模式束缚下,社会主义自身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没有这个原因,根本不可能发生苏联、东欧剧变。现在,富有远见的社会主义者们对此已经有了深刻认识,都在努力实行旨在突破单一模式束缚的改革以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只有实行改革才有出路,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世界的变化,也在促使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现在,世界已经进入和平发展时代。对这一时代的特点,江泽民用三句话作了概括:“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2](p.121-122)这三句话所阐明的当今世界变化,是十分巨大的。社会主义要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发展,首先就要适应这个世界,就不能继续固守战争年代或冷战时代武装斗争、阶级对立、阵营对抗的思维定势。必须突破旧的思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前提下,学会同资产阶级打交道,学会开展新形式的斗争,学会在新情况下广泛团结和组织人民,学会与各式各样的左翼政治力量建立联盟关系,学会处理新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关系和党外关系,学会与各种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对话、协调。在此基础上,最根本的,是要学会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这些重新学习的任务,本身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必须改革。
  随着世界变化而出现的新条件,也要求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现今世界有哪些新条件?主要是高科技引领生产领域快速革新的局面已经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日渐明显,各国之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社会主义处在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当中。从社会主义本身来说,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社会主义正处在走出低谷的过程中,还要走过漫长的积蓄力量、积累经验的道路。从与社会主义对立的资本主义方面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调整,也改变了过去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条件。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情况来看,它们存在一定时期之后,各个党内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变化,而且由于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变化了,其内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条件的变化,客观上促使社会主义自身必须进行适应新条件的一系列调整,这些调整,就是改革。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会因为不适应新条件而萎缩。
  社会主义改革成为一个趋向,其根源并非仅仅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主义自身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不断改革的,它必然要在改革中才能得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恩格斯说过:“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3](p.419-420)基于此,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也说过: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4](p.466)毛泽东更认为,社会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5](p.747)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2](p.155)可见,历代马克思主义者都发现了一个客观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改革中发展,也只有在改革中才能发展。
  社会主义为什么存在这条发展规律?追根究底,是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在改革中才会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任何政治组织的任何政治活动,都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都围绕一定经济利益而进行,而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经济利益,有标志着社会变革的大的变化,也有人们习以为常的经常性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必然促使包括社会主义力量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也要进行路线、政策、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的调整。真正顺应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变化而作及时、有效调整的政治力量,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政治力量也是如此,它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才会获得生存力、发展力,否则就会因为不适应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发生僵化。
  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实践条件对社会主义十分重要。这些条件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它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等等。实践条件又是变化的,某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往往牵动其他条件发生相应变化。在各种条件中,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对实践条件变化的影响是最大、最深刻的,在其影响下,实践条件往往发生的是根本性变化。高科技的现代化生产决定的生产力条件与最原始的机械化生产决定的生产力条件,存在明显差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带动的世界经济关系变化与过去存在的各自封锁或经济利益集团对抗的情况,有质的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实践条件的变化,要求实践社会主义的主体――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打破固有的实践思路,调整过去的方针政策,改革过去的实践模式。如果在已经发生变化的实践条件下,仍然固守旧思路、旧政策、旧模式,必然扼杀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过去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教训、新时代新情况新条件的出现、社会主义自身本质的要求,都决定了21世纪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改革中发展的趋向。在此趋向主导下,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然是能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能灵活采取各种有效发展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团结更广泛的人群的、能采取各种斗争方式的、能逐渐积蓄力量以求今后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
  二、多模式发展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单一模式存在而是多模式发展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有亚州式的,也有非洲式的;奴隶社会有希腊的,也有古罗马的;封建社会有印度的、也有中国的、日本的。至于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与英国不同,日本与法国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可能是单一模式的,在社会性质相同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
  然而,过去的社会主义者们却存在错误认识。他们一方面基于对马克思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大同的认识,认为作为共产主义前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也一定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基于对30、40年代取得很大成功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向往,同时又依靠苏联社会主义的支持,因而认为只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其他都是假的。如若出现其他社会主义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异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过去单一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极大地束缚了社会主义本身的活力,使之不能适应各国各自不同的情况而健康地存在和发展,而且引发了各国共产党之间无数次大规模的争论,甚至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长期矛盾乃至战争,使社会主义内部发生很大损耗,也给资本主义世界以可趁之机。20世纪社会主义的重大教训说明:追求单一模式,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事业走了一个大弯路。对此有清醒认识的第一人是邓小平,他早在1980年就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不应该由别人写文章来肯定或者否定,而只能由那里的党、那里的人民,归根到底由他们的实践作出回答。人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进行探索,这不能指责。”[6](p.318-319)邓小平这段话,可以说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教训的深刻总结。现在,每个社会主义者都已经记取了这一历史教训,都对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再追求单一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必将成为可笑的蠢举,而且也为客观现实所不允许。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较之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国、每一支社会主义力量所面对的客观现实,都是各自特殊的,加上每国、每支社会主义力量都走过各自特殊的历史道路,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经验和认识,它们要想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国内外关系、各种政治力量关系下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确定特殊的道路,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进而形成各自特殊的存在、发展的模式,这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多模式的社会主义仍然有其共性方面,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失去了这些本质方面的规定,也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在保持这些本质的前提下,各社会主义力量尽可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模式存在和发展。本质是相同的,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就是21世纪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前景。
  21世纪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之所以具有历史必然性,最根本的,是多模式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
  多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顺应各国特殊条件而形成的,当然是适合每个国家的实际而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适应本国特殊的现实情况而制定了政治路线、适应本国阶级状况制定了策略原则、适合本国政治力量对比采取了特殊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具体地讲,对于尚未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综合特定国度各方面因素制定的适合本国实际的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保证。对于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采取适合本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上相应,适合本国特殊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一定合民心,必将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而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具有生命力的。
  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可以形成各种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的格局。应当承认,每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有其长处,否则它就不会生存。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将其经过反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成为真正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共同规律的普遍真理,将会被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所接受。每个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各种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相互借鉴优长之处,不仅会壮大每个社会主义力量自身,而且会形成全世界社会主义者共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共同规律的局面,并且在总体上增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力量。
  在全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局面,将形成三种联系,一是各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联系,二是每个社会主义力量与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力量之间的特定联系,三是各资本主义力量之间的联系。这三种联系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局面,一方面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多模式发展的社会主义发挥其自身优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