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浅谈增强忧患意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一)

浅谈增强忧患意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忧惠,意识,对策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艰辛探索而开辟出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实践中,必须准确把握人们思想认识领域的困惑、应对非传统矛盾的不足和战略机遇后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等忧惠,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实践。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而多种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一、党保持忧患意识的历史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一穷二白和国内外多种矛盾冲突的状况下逐步开辟出来的。在这一道路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综合围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党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二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高举中国特色丰十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强化忧患意识所取得的。
  建国前夕,面对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应具备怎样的精神态度和思想意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全党说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后,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同志们的信中再次强调了必须保持这种谨慎的态度和优良的传统,“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作风”。[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认真分析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建国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建设社会主义惨痛教训后,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期间,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说明了忧患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说明了党在接班人这一最大、最难也是最迫切的问题上也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要‘当官做老爷’,要反对‘衙门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些根本的思想观点,现在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这些思想观点来办事。”他提醒全党在作风建设上要把反对官僚主义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通常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提醒全党必须把制度问题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高度加以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增强忧患意识,要求全党必须对现在和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居安思危。2000年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增强忧患意识,以前多次强调,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以艰苦奋斗和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创造经得起检验的业绩,要以合作的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中华儿女和支持我国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党的第一、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忧患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建设的实践指南。

  二、增强忧患意识的时代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伟大的实践。在这一创新性的实践中,由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社会主义概念认识的困惑、对非传统矛盾到来的应对不足、对战略机遇期后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认识模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清形势。
  1.面临社会主义概念阐释的重重阻碍。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阐释,国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失败了,我们的制度已经不是社会主义了。他们的依据一方面是,随着非公有成分的增加,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概念已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依据邓小平同志讲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在他们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也应受到质疑。还有个别学者全面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责我们党“用所谓‘长远利益’否定‘当前利益’,用未来共产主义天堂的幸福生活安抚人民,叫人民忍受现实的饥饿、贫穷和苦难,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欺骗人民的把戏。这一切都应该收场了”。明确主张“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事实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改革开放成果显著,但也出现了不少矛盾,比如收入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看病、住房、就业等问题。针对诸种现象,有两种错误的思潮,一种是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导致的,认为改革开放的路子是错误的,应对改革开放作全面的清算,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一党专政,没有民主,应引进西方的民主。这些错误的思潮,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很大,将严重地禁锢人们改革的思想,甚至引起改革方向的偏离。对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同时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并科学地、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的一次重要的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也为我们全面树立忧患意识明确了方向。
  2.面对传统矛盾向非传统矛盾转换的应对不足。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但是,我们必须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国,充分认识传统矛盾与非传统矛盾,时刻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才能把握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我国面对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民生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在现实问题上,国际反华势力的再度兴起,恐怖主义活动盛行、国内三股反华分裂活动猖獗、金融风险、能源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分散了我们很大的精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对高速发展带来新的不安全凶素,思想上准备不足,国际力量对我们的遏制总是仓促应战。大量的非传统矛盾的聚集使我们面临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对我围所面临的形势的重要判断。深刻理解这个判断,对我们客观地分析当前T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极为重要,也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注入了“清醒剂”。
  3.面对战略机遇期后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战略机遇期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目标任务、战略意义。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实际上是对邓小平同志的时代主题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还是我们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小平同志的观点,暂时打不起来,但不代表以后不打。十六大把这个难得的和平发展机会上升到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来认识,目的在于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珍惜机遇、把握机遇、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现实依据。为什么说战略机遇期是二十年,就是我们不能把宝压在永久和平上,不能忽视战争的可能性,天道无常,要考虑世界大局的多变性,要有适应者的能动性,要有战略素质。所以不能把和平的时间估计得过长,判断失误是要付出代价的,宁可把问题考虑得严重一些,才能有主动权。十七大在分析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战略机遇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时,又进一步强调了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具体要求。这些阐述不仅说明了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战略机遇期后的形势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倍加珍惜当前的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该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和妥善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