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图书馆 社区服务 策略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它既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要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
1引言
社区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一个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概念。“社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F·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中。中文“社区”一词则是中国社会学者2o世纪3o年代由英文意译而来的。虽然它是一个社会学名词,但因其与区域相联系,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
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社区”一词的释义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
从上述关于社区的概念来看,社区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社会群体。但把它作为一个生活在同一区域里的社会群体加以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社会学家普遍认可了社区之后。20世纪后半叶,社区建设和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1951年,联合国通过了“社区发展运动”的倡议,推动了社区的发展。2o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区建设”口号,旨在促进社区繁荣。社区发展也好,社区建设也好,都是为了促进社区进步。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就少不了图书馆的努力。
在国外,社区一般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文化设施必不可少部分。国际图联曾经规定,每1.5公里半径内、平均2万人左右要拥有一所图书馆。国际图联还规定了居民人均拥有图书2册及增量O.25册的标准。在欧美,一些社区发达、并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国家要求,每1.5公里半径范围内设置一所图书馆,步行lO—l5分钟距离内,能找到一所图书馆;日本规定,方圆十里必须有一所图书馆。我国文化部(2000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报告提出,20万人的居民区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从上述情况看,发达国家对社区图书馆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我国的规定相对是较低的。但就是这样相对较低的指标,很多地方都不可能达到。而且有的地方虽然建起了图书馆但由于缺少经费。图书馆却无法正常运作,人均图书的数量更是达不到标准的要求。据统计,为数不少的县级图书馆由于经费短缺,几年都没有买过一本书。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没有达到文化部(2000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例如,据2005年底统计,广东省全省平均69万人才有一所图书馆,人均藏书仅仅0.32册,图书增量只有O.02册。就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广州市,全市平均4.9万人才有一所图书馆,人均藏书也才1.83册。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单靠社区自身是无法进行的。同时单靠文化部门也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也包括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和努力。
2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其基本职能的体现
2.1为社会和社区服务与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相统一的图书馆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应该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者有相应的图书馆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图书馆为社区服务,是图书馆社会职能重要体现。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确定的图书馆社会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保存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为社区服务与图书馆的主要社会职能是相统一的。
社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社会性和区域性概念,我们对它还缺少足够的了解,而对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更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工作很多是全新的或刚刚起步的工作,我们也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在社区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是可以贡献力量和发挥作用的。
2.2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社区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设施,在社区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区教育也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人数非常多的教育活动。它们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在投入其中,图书馆也在积极行动。
实际上,从习惯上被称为三大系统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科学图书馆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来看,公共图书馆系统由于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也走在最前面。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中,为社区服务是其基本的社会职能。而且一些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或者其分馆已延伸到社区之中,成为准社区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普及科技和科技下乡的深入开展,已把它们服务的触角伸向了社区,并开展了形形色色的社区服务。唯有高校图书馆,由于高校封闭式的办学形式和特定的服务对象,在为社区服务方面,比起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学图书馆系统要逊色得多。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在~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开始与社会紧密合作。这些院校的图书馆,其社会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为社区服务成为它们的重要职能之一。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一身而兼二任。例如,苏州大学图书馆就兼有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本身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图书馆。
2.3社区的发展建设和繁荣需要图书馆的参与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社区的发展和繁荣上。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需要政府和经济部门的努力,但它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教育发展等方面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并且还会大有作为。社区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文献信息,主要就是由图书馆来提供的。只是目前在图书馆界,有的还未将它的服务延伸到社区,或者有的未将服务重心转向社区。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社区发展,也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2.4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修订)中强调:“每个人都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充分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他们阅读、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图书馆的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道德情操和教育水平。在我国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图书馆弘扬社会自由、平等、公正原则,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平等机会,既是图书馆精神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3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1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也有能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
在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公共图书馆系统与社会和社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有些图书馆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有些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就是为社区服务。公共图书馆系统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社区范围广,区域大,仅仅公共图书馆一个系统是无法满足社会和社区需要的,公共图书馆对此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生存都面l临着许多困难。在经费和资源都有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社区服务大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即使是勉力为之,其服务也是大打折扣。据2002年统计,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平均为1万册;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平均为1300册,青海省则仅有200册(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据报载.全国有部分县市馆甚至到了全年未购买过图书的地步。科学图书馆系统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在科研与生产结合、科普下乡活动推动下,一些基层科学图书馆或一些面向生产的科学图书馆,已经把触角伸向了社区,为社区科研活动和科普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但是科学图书馆由于受到数量上的限制和专业的局限,它们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方面,同样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制约。
三大系统中的高校图书馆系统,不但图书馆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在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截止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共2236所,也就是说全国共有高校图书馆2236所,藏书总量达112540.36万册,电子图书1296494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广东省共有高校112所,藏书总量6OOO多万册。如此丰富的资源,却基本上只有高校自身在使用,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服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为师生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它的基本任务。但是,高校图书馆由于具有学术性,其在完成这些基本任务时,需要较多的资源作为保障。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需要,特别是在科研上的需要,很多时候具有个别性,只有少数甚至个别读者才有这方面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这些个别或少数需要而购买的资源,有时利用率是很低的。不将它放在更广的范围内去使用,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所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下简称《规程》)在“总则”中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从而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工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为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深化服务内涵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规程》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读者服务”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者开放”。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又有条件、能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并且这种服务能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得更有效的利用,同时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扩大其影响,高图书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3.2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具有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为社区服务,不但有资源上的优势,还有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几万名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且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他们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文献信息收集、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都已得心应手。他们在为高校师生服务、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高校图书馆还具有现代化设备方面的优势。其网络条件、传输系统、以及包括服务器、交换系统和存储系统在内的软硬件设备等方面都有较好的配备,具有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先进手段,完全可以把它的服务延伸到社区。
3.3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是壮大自身和融入社会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在社会和社区受益的同时,自身也是受益者。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成本也是很高的。它的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偏低的。它的庞大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有的被闲置,有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浪费最为严重。一文献信息资源由于读者范围窄,利用率十分低,有的甚至长期得到利用。如果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向社会和社区开放.它的利用率会大大提高。它的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成本高、效益低是长期困扰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高校图书馆继续处在封闭状态,它的服务只是囿于学校内部,就永远解决不了这一难题。而向社会和社区开放,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出路。同时,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与社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同时,与社会和社区也就建立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关系。高校图书馆自身短缺的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社会其它方面获得,从而弥补了某些方面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不足。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扩大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高校图书馆被社会所认识和了解,并通过与社会交往和为社会服务,逐步融入社会之中,这对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亟须通过与社会的交往,注入新的活力,而为社会和社区服务,正是其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