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媒介与人的关系,并分析了人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结合日益发展的数字媒介,指出数字媒介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它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设计。
【关键词】传播/媒介/人/数字媒介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传播是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传播。
人类传播是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人使用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图片、手势、姿势等)进行传播。同时,传播还需要通过媒介(Media)进行。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传播进行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媒介发展史。
从最古老、最原始的口语媒介,到文字媒介,近代的印刷媒介,现代的电子媒介,直到今天的网络媒介。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都为之一新,信息越来越丰富,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笔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电话、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和耳的延伸。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的神经系统,而今天的数字媒介延伸了人的心智,它是人的各种感官的全面延伸。随着媒介功能的增强,人也被延伸得越来越远,延伸得越来越强。借助媒介的延伸作用,人类不再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地域里,而是生活在地球村中,整个地球变得像一个小村庄一样。
然而,我们在获得延伸的同时,又要受到媒介的限制。日益发展的媒介,在不断扩展了人的能力的同时,又裁截了人本身。我们的手,我们的足,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在被延伸得越来越远的同时,我们本体的功能却在退化。
媒介是人的延伸,又是人的裁截,媒介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延伸呢?人的生存有赖于媒介,那么,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介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二、媒介与人
媒介所传递的是信息。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指出,个体的心灵处在一个由模式、秩序、共鸣所构成的世界,是某个大的有序系统的子系统。心灵固存于这个较大的有序系统的各路径所携带的信息中。心灵也固存于传递信息的路径中。“信息是一种能够造成不同的不同。”落在你身后的雨点不含信息,滴在你鼻尖的雨点则含信息。信息是一种“效果”的度量方式。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有赖于对信息的感知,从植物到动物,从最原始的草履虫到高级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对外界的环境信息的感知。人,作为最高级的生物,更是时刻离不开信息。人类对信息有着天然的渴求。
如果说,其他生物对信息的需求是为了生存,而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有为了心灵的慰籍。当信息与我们的心灵产生了互动,我们从中找到我们存在的意义,获得了满足。
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克劳德·香农与沃伦·韦弗两人写一本书《传播的数学理论》,书的开头这么说:“凡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均称传播”。人们的心灵渴求信息的慰籍,而信息的获取有赖于交流和传播。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为延伸。人类发明电子科技以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心灵——便从身体内部向外在世界延伸了。有了因特网和万维网,我们为自我创造出新的延伸。恰似180年前出版的《科学怪人》书中,法兰根斯坦博士(Dr.Frankenstein)把自己的创造物拼接出来。我们现在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现在的一切都是可能的,我们几乎可以获得梦想的所有东西。
人与媒介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媒介,就没有人。心灵本是人力促成的外在延伸,现在变成了我们的环境本身。运用媒介,我们不断地延伸,延伸,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心灵。有了媒介,才有了社会。媒介即社会,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了语言媒介,人才成之为人,但人类社会还处在落后的原始社会。文字和书籍推动了文明和社会的发展。直到有了电子媒介,人类才进入现代社会。
数字媒介正在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社会,我们由原来生活的物质的、原子的、有形的社会,转向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社会。在虚拟社会里,我们有着多重身份、不同的化身,亦如我们在现实社会的不同角色。在工作岗位上,我们是劳动者;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家庭里,我们是成员。因特网作为全新的媒介,将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无可限量的变化。全球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需要什么样的媒介?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人类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过着一种社会生活。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条件是其进行社会生活的生物性基础;同时,人的自然存在、自然需求及其满足都被打上了社会的和文化的烙印。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主要性和人性化。首先,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性的世界,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其次,生活世界还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界。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是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
人所需要的媒介,首先要具有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即体现和尊重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
媒介应用造成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就积极性方面而言,媒介增强了人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的能力,推动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分工与经济结构的变革。媒介是人的延伸,通过媒介,人们拓展了认识空间,扩展了自身的主体性。
就其消极性方面而言,媒介在延伸人的同时也裁截了人本身,使人本体的某些功能退化。其实质是破坏了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即损害了生活世界作为主体性世界和人性化世界所具有的特征。尤其是现代的电子媒介和今天的数字媒介,它们是技术推动下的媒介,其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技术具有某种非主体化与非人性化色彩。例如,作为20世纪重要发明之一的电视,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电子媒介,却未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特征。在电视面前,人只是受众,只能接受,无法选择。虽然我们可在有限的频道里选择收看节目,但这些都是人无法控制的。人们无法参与,即使不满意也只有被动接受,从而使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在机器面前的被动地位。
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同样消解着生活世界的人性化特征。在大众媒介看来,人是一群没有个性的平均化的人。大众媒介通常都是尽量吸引大量的受众,因而它们大多在内容上是中庸的,在形式上是简单的。大众媒介以同一副面孔,面对所有的人。
人既是一种身体的存在,又是一种心理的存在。人的身体存在规定着人的存在和生活。人的身体存在又构成一切活动的基础,它作为活动的承担者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媒介应以身体存在为中心,接受身体存在对于媒介发展的导向作用以及对媒介应用的限制作用。从心理层面来看,人又是一个以自身身体认同为基点的独立的社会心理主体。人的意识生活的中心是其个体存在。自我注视与自我关注是人与人交往和在其环境中开展活动的起点,并使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主体性要求。这包括要求有一个稳定、有序和人性化的环境,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环境。
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人的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的媒介,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媒介。
四、数字媒介是人的理想媒介吗?
数字媒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介质数字媒介,包括软盘、硬盘、光盘、VCD、DVD以及更新的存储介质;另一类是网络数字媒介,即因特网。未来的主流媒介将是互动式媒介——不是光盘,不是互动式电视,而是因特网上的互动性。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数字媒介,指的是数字网络,即今天的因特网。因特网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介,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媒介的变革,并将成为媒介的中心。网络媒介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新特性。
首先,网络媒介具有流动性。传统媒介如报刊等,以及介质数字媒介是将信息物化在原子上,尽管轻巧、便携,但信息的传输依赖于物理意义上的位置移动。因特网是将信息存放在网络主机上,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一定的方式(有线或无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获取。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流动性,这是其与介质媒介本质不同的地方。
信息就其本性来说,即具有流动性。将信息物化在介质上,信息的使用离不开原子,这是工业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这与信息的本性是不相符的。在人类社会尚未步入信息时代之前,这种技术和方式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普及。在信息时代还未完善的社会中,它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扮演着信息传输的重要角色。信息有其天然的流动性,信息会选择满足其流动性的媒介,这就是因特网这种网络媒介,而不是光盘及在此层面上开发的更多更好的物化在原子上的媒介。在因特网上,信息不再是需要被运送的物品,而能以光速传播。传统形式的信息运送方式,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到了数字世界,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可以立即向外传送。通过因特网,只要手指在鼠标上一点,世界那一端的信息,立刻化身为一群数位精灵,通过光纤、电缆或电话线来到荧屏前。
其次,网络媒介具有交互性。与大众媒介传播方式不同,网络传播不是媒介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二者之间的交互性传播。不仅媒介作用于用户(传递信息),用户也作用于媒介,如用户可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修改、放大和重新组合等。对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用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看或不看,而对网络信息,用户不仅可在较大的甚至近乎无限的范围内选择信息,还可通过计算机操作改变传输内容和传输形式。比如,就传统报纸而言,受众不能对它有任何加工和直接交流,但网络报纸则允许用户通过信息检索等功能,只向用户展示他们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信息,形成个人化的报纸;或者通过反馈等功能,发表他们对新闻的意见。实际上,交互性常常表现为用户利用网络媒介的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从而成为操作这些信息的主体,而传统媒介则不提供这些功能。由于用户参与了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就不仅仅由媒介控制了,在一定程度上,用户的主动使用也控制了传播效果。
再次,网络媒介是多媒体的,在因特网上可以实现多媒介传播。多媒介不仅能向用户显示文本,还能同时显示图形、活动图像、声音和视频。网络传播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同一条信息由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传统媒介只是单媒体传播,受众选择了什么媒介,就只能选择这个媒介所具有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就媒体形式而言,是从单媒体走向多媒体,就传播性质而言,是从单向性走向交互性。多媒体与交互性传播,是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本质区别。
在图书时代,对语言的控制是私人的事,而电子媒介则使我们对语言的支配变得社会化和口语化。现在,随着因特网的出现,我们拥有了第一流的媒介,它既是口语化的又是书面的,既是私人的又是公共的,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
因特网从技术转向媒介,它的媒介特性一展现,人类即紧紧地依偎在因特网上。因特网第一次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丰富且有趣的媒介,人们可以主动地选择我们的心灵需求的信息。而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中,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因特网这种数字媒介,它能够即时传送信息,同时,网络上的信息也极为丰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寻找与自己的心灵互动的新鲜事物。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更能尊重人的需求,在人的心灵需要时送来人们所想要的信息。
使用媒介如同使用交通工具。我们运用口语,就如同是在散步,轻松自如,但走得慢,即获得信息的速度很慢;运用纸和笔,就如同骑自行车;使用广播和电视,就像是乘公交汽车,尽管方便,并且越来越方便,但主动权在公交公司,用户只能定点定时去乘车。因特网这种数字媒介就如同私家车,我们可以方便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虽然只有这一点小小的变化,但主动权转移到我们手上,人成了传播过程的中心,权力从媒介转到了我们。我们再也不仅仅是受众,我们同样是创造者,是参加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