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中国文化背景下简析积极情绪体验(一)

中国文化背景下简析积极情绪体验(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本土识别;幸福感
  论文摘要:目前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支持,然而积极心理学的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核心内容也需要在这背景下识别和提取。文章就积极情绪体验在中国的本土理解做了阐述,并对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之间的转换提出疑问,认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转换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


  1积极情绪体验内容简介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幸福感、快乐、乐观、爱、高兴、兴趣、满足、自豪、情绪平衡等。目前有两个研究重点,即幸福感和快乐。对于幸福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技术体系,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快乐虽然作为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研究重点,但并没有很细致的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
Lyubomirsky比较了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快乐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提高人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他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如与收人水平、人际关系、信仰、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等。
  2讨论
  2.1主观幸福感本土识别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目前对主要的影响因素的单项研究只是为了研究目标的明确化和研究内容的细致化。此外,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解读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加以识别和提取,先本土化而后运用。
生命各个阶段的基本发展是有区别的,以致幸福感资源有年龄阶段的差异。如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幸福感来源是显然不同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其感知得到肯定,积极的情绪动机被唤起,而幸福感就随之增加。老年期即生命晚期的基本发展问题是完善感和绝望感,其中个人完善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恐惧和体力与情绪依赖的恐惧,不过许多老年人只要能够生活在适度的经济安全和相当的健康状态中,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是其最重要的幸福感资源。

此外,幸福感资源也有身份地位以及地域性的差异,如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以及公司企业老板和员工、国家领导人和监狱服刑人员之间的幸福感资源的不同。中国家庭本位观念非常强,做出一番成就往往不是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而多半是为了光耀门相。因此,中国父母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最主要的是子女是否成才、争气、听话以及子女是否孝顺,甚至自己过得是否幸福无关紧要,只要子女过得好,他们就会满心欣慰。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是最无私的爱,子女才是他们的幸福感的资源。抚养子女成才本身就是父母体验到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把培养子女作为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这其中真正渗透的是自我实现满足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