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分析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单独设课,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开始被一些国家试用。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分析探讨
(一)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整合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随着“科学为大众”、“以学生发展为本”等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例如,对于大学课程而言,对不同专业的课程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教学计划的构成与课时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表实习安排表等。对于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进行充分备课,并且写出每节课的授课教案。其中除讲授的内容外,还要有一个首页,包括本讲的课题、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提问作业、备课时间、上课时阃等。老师须在上课时对以上内容作明确把握。才能使得授课内容充分、重点突出。
(二)教学对象
要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就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了解学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阅读范围等。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
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减取台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协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随时随地的确定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