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
详细内容
鲁迅《秋夜》解读 (题解:秋夜指新文化运动后的退潮期。)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墙外的两颗树分别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科学和民主及其成果。科学和民主的本质在那时的中国是一样的,都在于反对腐朽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本文的场景一:墙外,表示与社会相关的。)(本句为一个多重的说明复句。在我的后园,||(说明)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说明)一株是枣树,||(并列连贯)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它用说明的方式说明树是枣树,又用并列连贯的方式说明两棵树是一样的枣树。强调了两颗树的本质的一致,并引起对枣树的本质的思考。)(或者墙外的两颗枣树分别代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本身及其成果,两者在社会革命的意义上是一样的,两颗落光了叶子的枣树实际上指代了失败的革命运动所仅留存的精神。这种指代为复杂指代,需要人们用心去思考,所以作者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方式。在那样充满繁霜和恶鸟鸣叫的社会,作者为了自我保护的需要,写下了这一系列的隐晦象征式的文章,这种特殊的句式会引导有心者去努力思考,从而明了作者的用意。)(另外本文的场景一墙外,也可能表示与鲁迅无关。鲁迅自认为他并不积极参加这两场革命运动,革命的成果与他无关。)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 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夜的天空指代政府和统治集团。奇怪而高指统治的虚伪性,每一届的政府在它们刚开始统治的时候,往往要打着正义和道德的旗号去做一些罪恶的事情,这时一般还没有暴露出它们罪恶的本质。奇怪指所说与所为的不同与矛盾,高指打着正义和道德的旗号。“离开人间”和“仰面不再看见”都指旗号打的太美好太高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冷眼指对社会疾苦的漠不关心。微笑指迷惑和别有用心。繁霜指表面柔和而实际阴冷的统治。“我的园里的野花草”指鲁迅的写作成果,既指作品本身也指作品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本文的场景二:我的后院,表示与鲁迅相关的。)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是说不知道作品的原本意义是什么,因为鲁迅的写作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是勉力为之的,他原本是要做启蒙者的,要揭露民众的黑暗面引起革命者疗救的注意的,而在革命中也不得不去揭露社会的黑暗鼓励民众去革命,这种矛盾的主题正是鲁迅作品的特色。我不知道“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是指不知道人们是怎么理解这些作品的。小粉红花指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细小是说对人们的影响小,更极 细小了是说影响越来越小,这里所说的影响是指鲁迅所想要的启蒙主义的对民众黑暗面的疗救。瑟缩地做梦指苦苦地追求启蒙的作用。花瓣的凋落指影响的无用和失败。瘦的诗人指和我一样的启蒙主义者,他们在困苦中不停地鼓励我,让我相信会有成功的一天。“她于是一笑”既指残存的影响也指鲁迅继续努力的决心。从这一点上看小粉红花也可以就指代作者本身,但主要还是指作品本身和作品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有一点要大家注意,小粉红花是喜欢秋的到来,因为她“梦见春的到来”后没有停下,就“梦见秋的到来”。有些花只在秋天开放,冬天这些野花草虽然死亡,但春天会新生长出嫩叶,夏天会变的茁壮,秋天才开出美丽的花。然而瘦的诗人却不能完全理解她,说什么“秋虽然来”,好像她不喜欢秋是的。在小红花的形象上,充分体现了鲁迅的孤独感,不被人理解。)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落尽了叶子”表示革命的退潮和社会的影响的失去,叶子指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孩子指无知的青年,枣子指革命的实际的果实,无知的青年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果实而毁掉了革命的一些小果实。小粉红花 的梦是总有成功的一天,落叶的梦是总有退却的时候。革命就是这样起起伏伏。单剩干子是指单剩了革命的精神成果。“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指革命的实际成果和社会影响的广大。皮伤指革命在精神层面所受到的伤害,比如对革命的不信任和怀疑。护定指革命精神的自信。欠伸得很舒服指革命理想在落潮时反而更加明确。直刺天空指革命精神对背叛革命的统治者的反抗和嘲讽。月亮指统治者虚伪欺骗的面目。窘得发白指统治者自知骗人被揭穿后的无奈和无助。其实可以看出,在鲁迅眼里,新文化运动对统治者的反抗是无力的,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单剩杆子的枣树你直刺天空能有什么用。)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离去人间和避开都指统治者面对革命的一定的退缩和不敢用强。革命的思想已被社会理解,对腐败的统治者有一定的威压作用,有时不免要露出虚伪的面目。月亮的躲避指统治者隐去了虚伪的面目,他们也觉出了自己面目的虚伪而不敢正面革命运动。“一意要制他的死命”指革命的精神与统治者的不可调和,不受统治者的蛊惑的欺骗。)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夜游的恶鸟”指统治者的冷箭或指所谓学者的帮腔文人。“哇的一声”指大喊大叫吓人的反革命宣传。)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我的笑声和四周的应和指对统治者和帮腔文人的反抗和讽刺,四周的应和指同道中人的帮助。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是指不想为之而不得不为,激情所致,身不由己。笑声驱遣指写作辛辣文字的内在本性的驱使,笑声既可以指对敌人的讽刺,也可以指揭露黑暗的鲁迅的精神,在这里指后者。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指激情被燃烧。本文的场景三:屋里,指鲁迅的精神的世界。)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2〕。(灯指人的光明的本心,它所放出的光既指对社会的光明的激情也指对个人幸福的激情,它的代表就是爱情,爱人之情,爱自己和爱它人。灯罩是加在本心之外的,是对本心的保护和掩饰,但有时越掩饰越显出它的本心,比如爱情,那朵猩红色的栀子花,越掩饰越显出它的美丽。小飞虫们对光的追求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光明的本心的追求,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因为社会的追求太渺茫而看不到前途,枣树怎么能斗败天空,四周仍然是寒冷,不如屋内灯光的温暖,就是鲁迅的写作也需要这样的灯光的照明。然而爱情有时却要毁灭一个人,正如回归 鲁迅《秋夜》有感 《秋夜》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年少初见,不能体会个中滋味,如今长大,倒是咂巴咂巴能琢磨出味儿来了。 张大春先生在书中说:“《秋夜》篇首这一株还有一株的枣树示范了白话文运动发轫之际的一种独特要求,作者有意识的通过描述程序展现观察程序,为了使作者对世界的观察活动准确无误的复印在读者的心象之中,描述的目的便不只在告诉读者看什么,而是怎么看,鲁迅奇怪而冗赘的句子不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两株枣树,而是暗示读者以适当的速度在后园中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小说稗类》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P46)” 先生的阐述很明显,第一,这个句子有一种电影的镜头感,镜头从容不迫地移动,从一棵枣树再到另外一棵枣树,按照这种说法这个句子就有某些文学实验的意味了。第二,再照这个意思造个句子:酒楼上有两名剑客在喝酒;酒楼上一名剑客在喝酒,另一名剑客也在喝酒。二者呈现出的意思自然是不同的。第一句,容易让我们觉得二人是在一个桌子上喝酒,是同伴,是酒友。第二句,二人自斟自酌,虽都在一家酒楼喝酒,但是终究是陌路人。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叙述:这里有一棵树,它是枣树,视线移动,又有一棵树,它也是枣树,它们虽然都是枣树,但又不能统统归为一类。鲁迅,秋夜 这是一种孤独,在诗歌课上张清华老师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大寂寞,大孤独,是哭也没有回音的空旷感,天地悠悠唯有孤身一人孑然独立。但是鲁迅枣树二句 又道出了另一种孤独,虽有所谓同类在世,貌合神离,各自为战,这是“精神分裂”上的带有“痛感”的孤独。 切换到当时世事,《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新青年》也由此产生了分裂而,此时又有周氏兄弟失和、鲁迅婚姻爱情之类纷纷人事的干扰。当是时,苦闷和寂寞自然就来了。 当然,这两句也有可能就展示了一个无聊、乏味的后花园,鲁迅采用这种写法排除了另外无数种新鲜的可能性,不是桃树、白桦或者椰子树,中间一个逗号的停顿——另外一棵还是枣树,读者期待的任何意义都不存在,期待落空——哦!这个花园真是普通。 课题:《秋夜》 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毛主席曾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作品背景:《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于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猖獗,革命形势正处于有低潮到高潮的前夜。这篇散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蛊惑、顽强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四、【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意。瑟缩()窘得()蛊惑()丁丁()栀子()敬奠()猩红()呵欠()花瓣()弧形()乱撞()鲁迅,秋夜 2【词语释义】蛊惑:毒害,迷惑。驱逐:赶走。瑟缩:身体因寒冷、受冻等而蜷缩或抖动。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敬奠:恭敬地祭奠。猩红: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 3辨析注音组词 猩渗驱梢瓣 惺惨讴稍辫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后园有两株枣树。 第二部分2---6段写--------的秋夜景象。 第三部分7---10段写---------的秋夜景象。 六、写作特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关于象征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文章形象的象征意义 夜空、月亮、恶鸟:象征作者的情感: “小粉红花”象征了。作者对其的感情是: 枣树:象征情感: 小飞虫:象征情感: 七、品味语言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把这句话改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运用的修辞,突出枣树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目的是。 2、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句中的“秋”“冬”象征什么?“春”象征什么? “秋”“冬”象征,“春”象征。 八、拓展积累。 鲁迅名言诗句(积累背诵)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还有的。③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④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描写秋夜的文章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秋天夜景,把你看到的景物以。 及感受写出来 九、补充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浮山山脉斗折蛇行,绵亘四十余里,蜿蜒起伏。浮山东麓有一条山涧,水流湍急,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像万千锣鼓在一齐敲打,响声清越,山鸣谷应,故名“响水涧”。这一涧碧水将被用来抽水蓄能以调节华东电网,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的山上水库便是镶嵌在浮山之巅的一棵明珠。这里有世外桃园般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茶道文化。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意。(2分) (1)绵亘()(2)蜿蜒()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1)错别字:改正:(2)错别字: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飓风扇动着烈火,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 繁枝伸向高空,仿佛要擎起整个沧穹。根须深深扎入泥土,紧紧地拥抱着大地。每一个叶孔都在悸动,拼命地呼吸着空气,吸收着阳光。每一条叶脉都在沸腾,贪婪地shŭn吸着大自然的乳汁,为的是让秋的硕果更加甘甜。 烈火的洪波已经漫过了堤岸,但是别担忧,那未来的一切,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hŭn()吸堤()岸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捕获(pǔ)单薄(bó)情不自禁(jìn) B.翘首(qiáo)脂肪(zhǐ)追本溯源(shuò) C.诘责(jiã)鸟瞰(kàn)谆谆教诲(zhūn) D.惬意(xiá)机械(jiâ)惩恶扬善(chãng) 小结: 答案; 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六、写作特点 夜空、月亮、恶鸟:象征黑暗的恶势力作者的情感:厌恶、痛恨、蔑视 “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枣树的群众基础。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赞美 枣树:象征反抗黑暗的恶势力的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情感:赞颂 小飞虫:象征追求光明的势力,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情感:喜爱、敬奠、称赞 七、“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把这句话改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枣树挺拔卓然、自主自立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目的是加深读者的印象,树立反黑暗恶势力的正面形象。 “秋”“冬”象征暂时的黑暗与腐朽,“春”象征必然到来的光明与幸福。 补充练习 1.【参考答案】:1.①gân②wǎn 2.(1)棵—颗(2)园—源 2.【参考答案】:(1)吮dī(2)沧穹——苍穹 3.【参考答案】:C 鲁迅《秋夜》教案 一、学习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杂文创作的伟大成就 2.把握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体现出的顽强战斗精神,领会本文所采用的以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二、鲁迅生平及其杂文创作成就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事变,愤而辞职。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近700篇,130多万字。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古籍整理六十多万字。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配乐朗诵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 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鲁迅,秋夜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1924年9月15日。 四、文本分析 1.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的《语丝》周刊第三期。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作者深感时局艰难,深感激励青年进行不屈战斗的重要性。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的鲁迅,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2.思想意蕴 本文描绘了一幅充满暗示性的“秋夜”图景,通过各种自然景物的复杂关系和斗争,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赞颂了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表达了对被压抑被摧残者的深切同情,并且说明在黑暗的中国要扫除这黑暗,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 3.表现手法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首先,营造了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显现出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纪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既协调又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再次,确立了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仿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没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帅全文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 五、练习题 1.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这里的“先儒”指的是()。 2.“万姓胪欢”,“天下太平”等语言有什么特点?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鲁迅,秋夜 因此我们在目前防腐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1)这段话分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 (2)这段话揭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鲁迅认为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这段议论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 《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蕴。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圆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小粉红花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花是被社会黑暗势 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可爱、可怜。它是热忱追求 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幼小者(青年人)的象征,作者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着这些苍翠精微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意。 3、《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 其特点是: 第一,抓住景物特征。这是象征意蕴得以实现的基础。 第二,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象征意味,自然景物成为人间社会性格、精神的象征体。 第三,这种拟人化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寄寓着作者的爱憎,有不少地方还掺进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幻觉印象。 一幅枣树和夜空的对峙图,就是既写实,又融进作者主观情思与幻觉的象征写意图。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加上文笔的冷隽峭拔,使作品具有情景交融、境界幽深、寓意深远、诗意浓郁的特点,启发读者作无限的联想。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读了几遍后,我只是觉得此文很有些诗意,且带些萧瑟的悲怆意味。于是,便查阅相关资料,以求读懂它。1925年12月15日日本政府出兵进入中国东北;192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出兵干涉中国告全国民众书》。但从此点探究,终不得解。再查阅其它赏析,发现此文是先生肺病复发,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作的一首死亡之歌。而网页中也仅仅只有北大的钱群理教授对此文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赏析,读钱教授的赏析文章,终于 让我对这篇《腊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查阅,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钱教授分析,这是先生由于身缠恶病,面对死亡而讨论死亡,面对迟暮而讨论迟暮。是先生个人性的一个文本。赏文中甚至引用了鲁迅先生自己的一句原话:《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想必教授分析得是对的罢,对此我不再深究。意思是先生在此文中将自己比喻为一片斑驳的病叶了。 在这里,我仅就赏文中的“生与死”作些延续的讨论。关于生与死,很多哲人都讨论过他们的终极意义。其中,尼采的自杀(疯)与自己探究的生死哲理可谓是相得益彰。尼采曾说:我要去呼吸自由,纯净的空气。于是在他44岁的时候,他疯了,但他在他疯狂的状态中呼吸新鲜空气去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纪伯伦说。纪伯伦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在讨论生与死的时候还说:“假如你真要瞻望死的灵魂,你当对生的肉体大大地开展你的心。因为生和死是一件事,如同江河与海洋也是一件事。”两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纪伯伦同样英年早逝,终年48岁,在生前也被别人骂作疯子。鲁迅先生在面对死亡时可以说同出一辙,即便是重病在身,先生并没有颓废,而是将自己的重病之躯赋予红、黄、绿的色调,给自己残余的生命涂上五颜六色,在题辞中更是说道:“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先生对生与死的认知并不是生或者死之本身,而是生与死存在的意义和力量。在刘如溪老师的博客中,他对生与死的研究很有几篇文章,他由“蜉蝣之生”到“生且不怕,何惧死乎”再到“死且不怕,何惧生乎?”的感悟,道出了生与死存在的积极意义。赛恩斯说:“怕死比死更可怕。”无数哲人用生命告诉我们,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不知道生的份量。引用一位自称般若物语博友的话:“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当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要照照镜子,微笑着对自己说:“嗯,不错,我还活着。” 两晚下来,没有好好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竟在此故作高深地探讨生与死。对我本人而言,这个命题确乎过于深奥,然不自觉地在这个古老的哲学漩窝边游离,算是我的一次试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