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耐克李宁中国错位竞争(一)

耐克李宁中国错位竞争(一)

详细内容

耐克挟全球第一体育用品品牌之威,进入中国时却放下架子,选择了义无反顾的本土化;李宁秉持民族英雄的品牌之利,却在世界顶级对手聚首中国时,悄悄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之旅。

  1993年1月,当第一家耐克在上海开店时,数以百计的民众从天未亮就开始排队,希望自己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这种美国明星产品的幸运儿;此时,3岁的李宁公司,依靠创始人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国内高涨的爱国热情,仅仅拥有一个看似成功的起点。

  2004年,耐克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达到了66%,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上了耐克;同一年,李宁的营业额也稳步增长,达到了18.78亿元人民币。

  10多年来,耐克全力在中国市场推广其本土化策略,从最基础的培育目标消费群做起,尽管遭遇了很多挫折,却依然百折不回;10多年的发展,李宁在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体育用品品牌之际,却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品牌国际化。

  一个是中国本土老大,一个是全球老大,两个数量级悬殊的企业,都将目标锁定在了中国市场,而且都志在必得,一场电光火石般的激情碰撞似乎就在眼前。

  但这两位老大之间的火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安全错车。

  草根渗透与洋装梦想

  耐克:国际品牌的草根渗透

  体育运动人群中,处在金字塔最顶端的是国家级的运动队,接着是专业运动员,再就是运动爱好者,最下面的是普通消费者。依循这一规律,耐克建立了一种金字塔的推广模式,其核心就是“以专业体育用品市场来引导大众市场”。

  耐克创始人奈特有个梦想:“中国有20亿只脚,我们要让他们都穿上耐克!”为此,耐克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生活方式的推广者。耐克不贩卖鞋子,只营销情感。

  耐克向上海多所中学进行捐赠,使学生们可以放学后在学校的操场上打篮球。诸如此类的动作很快得到了中国人的回应:耐克的销售额在一年内增长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