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次创业的互联网P民是这样被投资人拒绝的(一)
详细内容
今天又被两个投资人婉言拒绝了。
我捧着电脑飘零在北风呼啸的大街上,半透明黑丝包裹的双腿每隔 5 秒钟颤抖一次,为了提高印象分而咬牙挨冻真是傻的可以。原来孤独的恐怖之处,是连自己都否定自己的悲凉。
我不是所谓的互联网分析师,也很少混迹于那些多如牛毛的互联网八卦群。我只是希望通过写这篇亲身经历的文章自哀自怜一番后,能重新燃气斗志,抬头微笑迎接更多的“对不起”。
首先我来归纳下投资人拒绝你的 101 个理由。
摆在台面上的拒绝理由比如:市场规模太小(想象空间太小),目标用户群太小众,需求太小众频次太低,需求模糊,商业模式模糊,商业模式不成立,产品壁垒不够高,团队缺乏执行力,团队缺乏 xx 经验的人才,同质化产品过多竞争环境恶劣,市场需长时间培育,等等等等。
而摆在投资人心里的拒绝理由,则简单很多,总结一句话:“既然没有别的机构感兴趣,那我干嘛要投。”
好吧,你是不是哈哈哈干笑了三声,是不是觉得我领悟的特别简洁精辟荡气回肠。
我自认是个靠谱有节操的人,本来很不屑那些在投资人面前虚夸自己无所不能,捏造各种他人的口头投资意向,每天拍胸脯都拍出了胸肌的创业者。我总觉得他们的出息也就是忽悠几个钱了,他们为了忽悠钱连自己真正的事业都放下了,多悲哀。但现在自己到了这个境地才深刻领悟,忽悠钱也是创业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人在职场和情场上到达成功的方式是平行的,无捷径可走,即便你是坐拥清华园区十万 1 平物业的土豪,在跟美女约会时手心冒汗刀叉不分外加时间太短,还是会被无情的一脚踹开。总之,融资是创业者的必修课。
为了避免整篇文章只有吐槽没有干货,我在此整理下几周以来跟各路投资人过招的体会,也许浅显甚至愚昧,只是希望给同样在创业路上的小伙伴们一些参考(反面教训)。还是那句话,以下纯属个人观点,要抨击批判的去朋友圈说吧请别让我看见。
通常投资人对项目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事儿靠谱 & 人儿靠谱。
所处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是增量的,即需求越来越多,蛋糕越来越大。这个增量可能来自市场本身的增长,更多则是来自传统行业被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取代后的新经济(线上部分)的颠覆和增长。点评:这个条件 99%创业者都满足。
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不能太激烈也不能太冷清(人性啊人性)。如果太激烈他就对你的实力没信心,太不激烈就是你的眼光有问题。点评:对投资人来说最完美的状态,就是“国外刚开始有这样的模式,其中 xxx 项目已完成第一笔融资”,然后在心里窃喜自己踩的快恨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