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论企业文化之根本(一)
详细内容
中国的文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企业一词中“企”字的写法,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止字,如果去了上面的人字,就只剩下止了,企业也就变成“止业”了。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了人,企业当然就只有“止业”而不能存在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它的确可以给我们一种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问题。
古人云:“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人心的力量有多大?我国古人曾有过不少论述,如:“人心齐泰山移”;“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讲的都是人心的力量。人世间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得人心者得市场”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得人心,得本企业员工之心,得消费者之心。
每当我们回顾中国百年来之所以落后于人的原因时,都会想到封建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确,正是落后的文化绊住了中华民族经济前进的步伐。百年来,文化的落后导致了管理的落后,而管理的落后体现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使国民的心理能量得不到发挥。翻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写有“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主张,那只不过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而已,统治阶级的管理从来就是以官为本,“为官者重于泰山,为民者轻于鸿毛。”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也曾有过陆象山、王阳明等一些有识之士,将人心的作用抬到很高的位置,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体制上的专制和独裁,心学始终没有处于正统的地位,人心的力量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自己多年的革命斗争经验后指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孙中山先生透过国事、政治现象,发现人心才是革命力量的源头,一切都是在人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因此进一步得出结论:“物质力量小,精神力量大,革命取得成功,精神能力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