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汤、换药与换瓶――国有企业改制问题透视(一)
详细内容
国企改革面临着观念转变、机制转变、运作转变,基础是观念转变,核心是机制转变,最终要实现运作转变。
改制,是指我国对国有企业从产权制度入手进行的改革,是多年来国企改革迈出的最大的一步。和过去进行过的所有改革一样,任何形式的变革,只能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而远不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充足理由。现实中,为数不少的改制企业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通过改制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活力,有的甚至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99%的改制企业并没有真正完成改制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改制后效果适得其反?期望和现实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距离?是这些改制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发展的条件呢,还是这些企业在改制的设计上就存在根本的缺陷?
这些问题一直是改制企业面临的困惑。
国企改制,归结起来有三项主要任务:观念转变、机制转变和运作转变。基础是观念转变,核心是机制转变,但最终要实现运作的转变。
观念转变,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对“市场”、“企业”、“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现代企业制度”、“股东”、“经营”、“管理”、“竞争”、“合作”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的转变,是将原来已经僵化的、被动的基本概念、定义理解,转变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识,并直接落实、体现在经营管理活动上。
机制转变表现为两个重要关系的转换,一个是“产权关系”转换,一个是“劳动关系”转换。第一个转换要通过企业改制实现,第二个转换要通过管理机制的理顺实现。
运作转变表现在管理系统升级换代,实现管理现代化方面。管理运作层面核心是三大问题:做什么(发展战略问题)、怎么做(控制与激励系统问题)、谁来做(经理人职业素质问题)。
但是目前大部分改制企业远远没有实现这些转变。企业改制要解决的第一个关系问题,即“产权关系”问题,是政府推动完成的;第二个关系的理顺则需要靠企业内部的变革由自身来完成,但大部分企业的第二个关系都解决得不好,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等于改制只进行了一半,极有可能前功尽弃、走向破产。如果从观念转变、机制转变和运作转变这三项基本任务来看,目前的改制企业可以说99%并没有真正完成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