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式衰落下一步如何竞争(一)
详细内容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飞跃式发展,令举世瞩目。MadeinChina,即“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市场上司空见惯的产地标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业已初步奠定。
转型在即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崛起,有一系列的成因,包括政策、环境、时机等。首先,经过1980年代的渐进改革与探索,中国经济终于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的正确发展轨道,低效率的计划经济制度和传统国有企业渐趋衰落,私有企业和混和经济体篷勃成长。市场竞争与利润刺激了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由纺织、玩具和家电,到化工、钢铁和机器与设备制造,中国已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工业化时代。
其次,中国发展制造业具备自身竞争优势,其中最明显的是劳工成本优势。虽然随着生产率的稳步改善,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相应在逐年提高,但平均工资水平还是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按美元计算仅是美国和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是韩国的十分之一。
第三,与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在工业化时期的情形不同,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大国,有广阔的国内内需市场,能够较长期地支撑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和大规模化发展。
最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适逢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与韩国经济开始转型,劳工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大陆很自然地成为了东亚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生产外包来料加工的重要基地,中国今天之所以成为玩具,成衣与家电生产王国,与东亚新型工业化经济体近十余年来的对华直接投资、产业转移、与生产外包密切相关。
中国制造业的惊人进步,既增长了中国人的自信,又引起了国际上非理性的恐惧。但是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已开始面临着日益尖锐的挑战,对其前景不可盲目乐观。
中国制造业迄今以低端劳工密集型为主,中国制造的产品主要还是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技术水平和边际利润很低,所谓中高类“技术产品”只占全部出口的40%,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5%-30%左右。作为堂堂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实在是寥若晨星。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导致了国际原油和初级产品价格的飙升,使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大量制成品尤其是纺织品的出口刺激了欧美保护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使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欧美反倾销与其他贸易制裁的主要靶子;工业高排放造成了中国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正在酝酿着一个深重的环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