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国企治理硬伤 约束比激励更紧迫(一)

国企治理硬伤 约束比激励更紧迫(一)

详细内容

10月17日,国内首家规范的央企董事会在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包括5名外部董事在内的9名董事到任,宝钢由此成为按《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区别于之前全民所有制下的国有企业)。“这是国资委成立以来最大的新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这样评价宝钢改革的意义。

  “我相信这次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公司治理问题专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教授26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多年来,国企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改革方向。作为首批进行董事会改革的央企之一,宝钢的成败影响非同小可。”

  一时间,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国企治理结构三种硬伤

  谢荣教授指出,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层组织架构,也包括上述组织架构的责权划分、制衡关系及其配套机制。其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明确、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对代理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

  “在我国,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谢荣分析指出:“这主要表现为三大硬伤,它们环环相扣。”

  首先,政企始终无法真正分开。国企的“企业家”往往是由政府委派,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家,不少企业的目标更多是与政绩挂钩,而非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这一点很重要,影响也最大”,谢荣解释说,由于政企无法完全分开,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

  其次,我国尚未能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环也与政企不分问题密切相关。最后,多数国企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不少国企老总来说,首先是确保不能犯错,赢利倒是其次。谢荣以长虹为例说,这两年长虹业绩滑坡,倪润峰安然无恙;而早先长虹赚得盆满钵满时,他也没有因此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