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失去创新抹杀个性 工具式管理走向毁灭?(一)

失去创新抹杀个性 工具式管理走向毁灭?(一)

详细内容

不可自拔的管理误区

  站在权力的顶端看公司的管理阶层,人们总是希望看到秩序、对称和一致,看到企业内部责任和任务之间的清晰界限。从底端的工人阶层往上看,能看到一个整齐的权力矩阵。整个系统是垂直的,权利和命令构成了整个框架。然而不幸的是,即便在当时就已经存在着管理阶层很难控制的因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能力和兴趣。管理者原来以为,通过更严厉的控制肯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把个体的不可预测性降到最低,为了能预测人们的动向,把人力像资本一样控制起来,很多带有潜在规则和工具的复杂结构和系统应运而生。

  “个体的差异性”会让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曾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指出:现代组织怎样才能压迫个体的创造性能量,以保持组织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可规划性。他的《组织人》一书最后推导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简单事实:个体什么都不是,组织才是一切。依照这个理论建立的企业和社会,就是以“同质性”为基础的,福特汽车就是最佳例证。从此以后,这个观念就成为传统管理理论的图腾――人类最终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当你在工厂中喊一声的话,你会得到同样的回答。

  今天,很多经理人的潜意识里还在寻找一种可以精确测量的用于管理的物理系统,就像人们开车一样,可以刹车、给油、换档,一旦某颗螺丝钉松了,把它拧紧或换掉就行。仔细观察一下现行的各种管理方法、改革方案和管理工具,你会发现,它们仍然把工厂看作机器,把工人看作螺丝钉。

  企业管理无法挣脱机械化、通用化和控制化的局限。所有的一切从精神层面开始,终止于组织。企业中充斥着空洞且无聊的官僚化语言。个体不能跑得太快,也不能跑得太慢,因为这些是不允许的,所有的员工被要求“齐步走”。从工作岗位和市场来看,大部分的MBA课程都像一块表一样,只要能持续运转就行,不必突破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