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企业发展死亡线――让资产与人员流动起来(一)
详细内容
如果企业的资产与人员不能流动,那么它就会像一潭死水和不能转动的门轴,难免腐臭和被蛀蚀
前不久曾与著名的企业家――――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有过一次交谈,他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企业发展中的四条“死亡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企业在正常经营时期,如果普通职工每年的淘汰率低于2%,在职工的收入分配总额中与企业绩效相挂钩的“活”的部分低于15%,企业内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低于10%,在竞争性领域里企业的股本纯而又纯,这样的企业将难逃死亡的结局。
四条“死亡线”说明的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企业内的资产与职工缺乏流动性,企业就会死亡。这使我想起了一句我们常说的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企业的资产与人员不能流动,那么它就会像一潭死水和不能转动的门轴,难免腐臭和被蛀蚀。
国有企业低效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资产与职工退出机制的缺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国有企业的资产缺乏流动性的根源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转让与国有制难以同时并存,只要允许国有产权自由转让,就会导致企业的非国有。若要保持企业在改制中的国有制性质,就必须禁止国有产权的交易,这就是为什么国有企业破产难、兼并难、重组难、资本经营难的重要原因。当国有资产缺乏流动性时,就意味着国有企业只能生,不能死;或者说由于受到作为所有者的政府的特殊保护,不管企业经营状况怎样,国有企业一般不存在被接管的可能性。
资产缺乏流动性会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资产难以从效率差的国有企业流向效率好的企业,从而导致一个社会的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二是企业能生不能死的制度安排使得经营者事实上不必担心自己因企业被接管而被赶下台,这就会使企业经营者因缺乏必要的压力而采取“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同理,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职工采用的是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用工制度。也就是说,一旦劳动者在国有企业获得了就业岗位,不仅能获得一份工资,而且同时可从企业中获得医疗保险、住房补贴、退休保障等福利和保障。当然,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劳动者一旦丢掉工作,失去的不仅是一份工资,而且同时将失去福利和保障。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即职工能进不能出,国有企业不能随意解雇职工。国有企业的职工缺乏流动性也会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资产与职工存量来改变产出组合,因为企业急需的人才吸引不过来,企业的富余人员流不出去,从而常常出现一个人的“饭”三个人“吃”的现象,效率低、竞争力弱就不足为怪了;二是职工对工作岗位的无风险意识会减弱其工作努力,甚至出工不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