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论社会实践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索(一)

论社会实践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索(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社会实践 党建 融入 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在融合的模式上做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一)社会实践能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