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营策略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提出大学的经营策略问题,并围绕该问题展开论述,针对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营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营策略优化
0引言
我国民办高校自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出现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市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打破了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我国教育办学主体单一、教育体制僵化的劣势。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更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尽管如此,相对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在经营能力、办学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与美国民办高校的地位相比,中国的民办高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的私立大学(又称营利性大学)却获得了飞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学位授予权的营利性大学的数量从350所增加到了750所,提升了112%。营利性大学声誉逐渐提高,与非营利性大学公平竞争,协同发展。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中美之间私立大学的这种差距,说明中国民办高校需要奋起直追,从战略到实践都需要全面提升。
1大学经营概述
大学的运作与企业的运营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大学产出的“产品”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和人才。那么,所谓的“大学经营”就是指大学要向企业学习,借用企业管理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注重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依靠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并以此促进大学的持续发展。正如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所说:“大学需要经营。所谓‘经营’,指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而是指大学必须要精心地运作和管理。”“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的‘经营’,需要强烈的成本意识。”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在维持大学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消耗: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
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中还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这是大学经营与普通意义上的公司经营的本质区别。民办高校从一开始创立,就没有国家资金的注入或者社会人士的捐赠捐资,因此,民办高校的经营与它的投资人的经营活动密不可分。民办高校不是缺乏“经营管理”理念,而是要如何转变经营观念,与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特征和目标追求统一起来。
2民办高校的经营思维与策略
高等教育市场化在将大学变为高等教育市场主体的同时,也使教育服务的选择性增强,反过来又促使高校必须重视用经营理念和品牌构建的策略、眼光考虑自身的发展和管理。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与企业经营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是一致的,都经营的是人、财、物和产、供、销,只不过是内涵不一样而已。因此,民办高校要首先掌握好大学经营的策略,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民办高校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1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优化治理结构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最本质的差异是治理结构上的差异。在公办高校里,实行的是共同管理,利益相关者比较多,权力比较分散,而在民办高校里,实行的是传统管理,权力比较集中,决策效率比较高。在公办高校里,大学经营就是要使教授群体和行政管理人员建立一种新的工作关系。教授群体必须给予学术管理部门更多的行政权力以及全面规划和重点决策的权利。行政人员则必须为教授群体提供机会,以便他们能够利用其批评与分析的专长来审查规划和重点决策。公办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当分离,二者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开展工作,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合作。学校的整体利益将是教授群体和学校行政人员群体工作过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适应市场力
民办高校的经营,最终目的不是营利,而是保障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使命。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要充分适应市场力(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综合力),具体表现在:①要坚持发展战略规划的理念做好民办高校的战略规划。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③建立健全运营成本控制机制和效益分析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2.3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强大的客户服务型体系在对待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顾客”的态度上,公办高校的重心是教师,而民办高校的重心是学生。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这一差异即是“教师权力”与“顾客权力”的差异。这一差异决定了民办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强大的客户服务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