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与国际教育观念(一)
详细内容
【摘要】: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因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变革。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观念
一、教育理念变革的内涵
一是强调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创新的动力驱使过程,而爱国情、事业心和责任感正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源泉。爱因斯坦把科学家划分为功利型、爱好型和信念型三类,他认为,受名利激励而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是多数,他们会有成就和贡献,但一般不会太大;出于个人爱好、才华进行研究的人少一些,他们超脱了世俗的功利,往往有较大的成就;最能开拓新领域、获得全新发现的科学家是更少数对科学事业怀有虔诚信念和献身精神的人。
三是转变“本土化”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学生不是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更不是局限在教室内,而是在开放的、全球性的背景中,接受正确反映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成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进行国际交往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集各国文明之所长”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道德教育
当代美国青少年的道德状态如何呢?要搞清这点也很难。不过我们尚有如下的数据。在过去的30年间,男性青年自杀与杀人死亡人数分别以441%和479%比率增长着。而自1950年以来,18岁以下青年被拘捕率也增长了8倍。同一时期的少女未婚生育人数增长率则以每年621%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这些青年越轨行为大量出现的同时,青少年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态度普遍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发现,1976―1986年的10年间,高中学生认为“有钱”是“非常重要”的人数几乎减少了一半。最近的一次大学新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想利用在大学求学之机建立有意义的人生哲学”的学生由1967年的83%下降到1986年40%;在同一时期内,将大学视为“将来谋取金钱的手段”的由43%增加到74%。
上述几个数据,看似我们有意挑选出来的,但实际情况就是这么不乐观。目前社会上的许多长期趋向都有自食其果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美国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持久的关注以及成人的监护。而正当一些人呼吁学校仅仅集中精力搞知识传播从而导致了价值观教育的危机之时,很难设想会在道德教育上实行免费。
无论如何,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况且在学校进行积极的价值观教育纯属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乐趣。那些受个人主义思想侵扰、缺乏尊重他人氛围的学校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屠场。换言之,倘若没有一个受家庭或学校德育的教学团体,那么学校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立学校体系来帮助孩子们成长为道德上合格的社会成员。学校课程应有助于学生观摩那些具有鲜明道德价值观的榜样,并使之了解个人品格对形成良好的公共风尚的意义;同样,他们也应了解那些不敢见义勇为者和那些邪恶之徒的生活,看看他们是如何破坏社会生活、伤害他人的。学校道德主题研究应选用丰富的实例,多树立一些德行高尚、品格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多听一些有关道德主题的辩论,尽可能避免轻率下结论的做法。让学生下结论时,要参考他们的意见,要着重考虑;要顶住压力,有勇气坚持正确的选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德育应该做到:帮助孩子认真去想、认真去爱、认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