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论教学文化建设(一)

论教学文化建设(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任何文化样态都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覆盖层面,对教学文化进行不同维度的审查,对于教学文化的概念澄明和教学实践的理性理解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文化是教师群体共享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教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加强教师对教学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的精神感召;有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教师走出封闭与孤立的心理世界;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使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和自我满足。在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教师为本、观念创新和凸显个性等原则。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文化;教师
  
  一、教学文化的含义
  
  教学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正是因为新生事物本体特征的朦胧以及学者探究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对教学文化概念的多重界定。
  首先,从教学文化概念的定位来说,教学文化最先是作为学校文化的下位概念出现的。有学者把教育的组成按照要素的形式加以划分,认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都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文化被看成是由学校的独特价值、规范、行为模式等构成的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熏陶中所具有的文化性格使得教学实践具有了相对稳定与独特的文化品性。教学文化一旦形成,又会持续地作用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的教学行为。
  其次,从教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来说,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教学文化自提出之日起就被作为文化学与教学论学科的交叉领域中的课题加以审视。教学文化被认为是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其基本内涵一是用文化学的理论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对教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文化学思考;二是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描述师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诠释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实现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文化的类型和组成成分来说,国外一些学者对教学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切割与分层。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Andv HargreaveB)认为:教学文化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内容包括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所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假设以及做事的方式等;教学文化的形式是指文化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方式,体现为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ed culture)、合作的文化(col-laborative culture)和硬造的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四种样态。我国学者对教学文化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教学文化在不同的维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课堂文化、一种活动文化、一种关系文化、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文化”;有学者从结构层面把教学文化的组成要素划分为核心要素(教学生活方式)和支持性要素。(教学集体无意识、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教学思想)。
  因为任何文化样态都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覆盖层面,所以对教学文化不同维度的审查对于教学文化的概念澄明和教学实践的理性理解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人类社会的教学实践来说,它从来就体现为一种活动状态,因此,一些学者把教学理解为教育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教师的现实教学生活被划分为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都是教学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一种外显的教学文化状态。但是,从根本上说,师生的教学认识与教学交往并不是随意而为、杂乱无章的,在教学行为的背后,有支撑教学活动的信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种内隐的但却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教学文化状态。我们可以将外显的、活动状态的教学文化称为行为状态的教学文化,将内隐的、思想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称为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行为状态的教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的外在表现,而观念形态的教学文化是行为状态的教学文化的思想根基。这就好比是艺术作品与其所承载的美学理念之间的关系,作品的成功在于对美的追求和体现,而美学思想也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展示和成就自身。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外显的教学活动与内隐的思想观念并不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显性的教学活动不一定能够真正反映隐性的文化品质。某些教师出于制度的规约而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由于缺少对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深刻洞察而流于机械操持、无理性内涵和价值承载的境地。虽然显性的教学行为不一定能够明确表达隐性的教学思想观念,但隐性的教学思想观念却必须借助显性的教学行为得以呈现。教师的个人理论、缄默知识是即便主体自身都无法清晰表达的,是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通过常规的沟通渠道进行信息的组织交流与传递的,但却真实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缄默知识和个人理论既然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外显,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探究和体味。正是由于外显的教学行为与内隐的教学思想观念之间具有这样的非对应关系,而教学文化追求的又是“形与神的统一”,要求“形具而神生”,因此,无价值承载的教学行为与无行为表征的抽象观念都不应是教学文化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教学文化应是教师群体共享的教学的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教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文化不应看作是一种概念,也不应被当作一种供参考的原则,而是体验和把握教学总体问题的一种方式。唯有探明教学文化的发展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提升精神境界
  很多一线教师和教师教育者都把优秀教学的标准简化为一个“怎么做”的问题,围绕着教学的策略、技巧和技能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失去心灵的力量,产生很深的职业倦怠。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层面,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开展本职工作的最低水准,而专业价值的认同和专业精神的感召是教师专业水准提升的不竭动力,是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在价值多元、传统道德价值失范的现代社会,尤其需要从教师的精神世界引发出教育的力量。
  教学活动的成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因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专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能的培养,而相对忽视情感、精神世界等对人的发展具有更根本影响的部分,使专业教育越来越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状态。现实的专业教育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却没有形成对教师专业的深刻认识,没有激发和维护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志趣,教师在专业知能水平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却面临着专业精神的失落。
  教学文化的建设在根本上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目的是有效激发能影响外在教学行为的教师的心灵力量。通过教学文化的建设,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教师主体的文化品位和教学热情,使教师产生对教学事业的神圣感和现实责任感,从而在根本上加强教师对教学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的精神感召,使教学真正地远离知识和道德的训练,使教师的心灵不仅知道如何去教导,更知道如何去感知,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