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意蕴与诉求(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校长课程领导”一词的出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积极意义。校长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管理是同时存在的两种范式,这是由校长角色相对于不同范畴的关系决定的,反映着校长的两种使命,而不是简单地说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校长课程领导,是旨在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发展,校长统领课程创造性实施和积极主动建设的行为。它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最有效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课程观;是一种战略性的创新课程实践;是一种不断增强学校旺盛生命活力、凸显育人特色的先进学校文化。我国教育发展重点从数量发展转向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从重学生共性发展向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转换的现代教育理念被普遍认同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指令性课程范式走向弹性课程范式,是校长课程领导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课程;校长课程领导
校长课程领导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学术界凸显的一个研究课题,并日渐影响着学校课程实践和校长的管理与领导方式。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校长课程领导的意蕴及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兴起的缘由,对于不断丰富和拓展校长课程领导研究、推动校长课程领导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校长角色的关系范畴理解校长课程领导含义
正如领导和管理是管理学、领导学中亲如姊妹的两个概念一样,校长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管理也密不可分。因此,研究校长课程领导问题,就不能完全抛开校长课程管理。课程管理这一话语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而校长课程领导这一话语只是在我国自2001年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才产生并逐渐活跃起来的。
课程领导这一话语的出现,不是一种术语上的简单变迁,而是观念和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二者所欲达到的课程境界有明显的差别。由此,有研究者认为,课程领导是对课程管理的一种超越,是一种新的范式转型。更有言辞激烈者认为,使用“课程领导”而非“新型课程管理”的名称,正是要与传统甚至根深蒂固的课程管理范式决裂。
不可否认,课程管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高度计划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使用的。这种体制重于“管”,强化了下级服从上级的体系。现在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管理权责,已明确要求学校的角色要从过去的单纯“承受被动型”向积极主动开发型转变。因此,课程领导语词的出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积极意义。由此说校长课程领导是一种新范式,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是,说校长课程领导是对“校长课程管理”范式的“超越”,甚至“决裂”,难免有绝对化之嫌。
校长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管理两个概念是从管理学、领导学的“领导”与“管理”概念衍生而来。因此,要认识校长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管理的含义,就要首先明确“领导”与“管理”的内涵。综合管理学、领导学领域一些研究者对“领导”与“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对这两个概念作出这样的描述:领导与管理存在着功能方面的不同。领导是个体影响一群个体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过程。领导重在推动变革,产生建设性的变化;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情。管理重在维持秩序,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管理是把事情做对。虽然领导与管理存在功能上的明显差别,但两者决不是不能通融的。特别是在一个“科层”组织中,其最高负责人的领导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呈现存在着“关系”范畴,对上级组织更显管理职能(贯彻执行)。对所负责的组织更显领导职能(主动发展)。我国当今的中小学就是一个具有这样特征的组织。从“关系”范畴来讲,“管理”与“领导”职能的不同对组织最高负责人的行为,隐含着“被动”与“主动”的意味。“管理”的职能意味着“被动”状态,而“领导”的职能则意味着“主动”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就当今在我国而言,校长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是一对关系范畴,反映着校长的两种使命,而不是简单地说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即“领导”取代“管理”。校长课程领导与校长课程管理是同时存在的两种范式,这是由校长角色相对于不同范畴的关系决定的。校长相对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被委任者,或被委派者,代表国家教育意志,所以必须履行国家教育意志,忠实执行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这时,校长承担的就是课程管理的职能,这也就是说,校长要把事情做对。与此同时,校长相对于学校而言,是最高领导者,担当引领学校发展的重任。国家统一性的教育目标、课程计划,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造性实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名校持续地保持其地位,后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时校长的领导使命是相当明显的。这也就是说,校长要做正确的事情。在我们今天的中国,校长的这两种使命都是非常必需的。不能因为强调校长课程领导职能,而疏忽乃至排斥校长的课程管理职能。
本文认为,校长课程领导,是旨在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发展,校长统领课程创造性实施和积极主动建设的行为。它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最有效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课程观,是一种战略性的创新课程实践,是一种不断增强学校旺盛生命活力、凸显育人特色的先进学校文化。
校长课程领导的核心是树立现代课程观。现代课程观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每个学生的有效发展,所谓有效发展应该是在普遍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应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潜能的适得其所的发展。校长要通过领导学校进行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课程创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发展。校长课程领导的行为特征表现为战略谋划、创新实践。作为课程领导的校长自身特质是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校长课程领导的具体领导方式特点为开放、合作、民主、反思。
二、我国教育发展重点从数量发展转向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期待校长生发课程领导意识。增长课程领导能力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使得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今天,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实现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基础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成长的奠基阶段,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规格。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达到一个更高的要求。如果说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政府责任的话,那么提高教育质量对学校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其重要的使命,因为学校是教育变革的主体,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这里的质量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合格率、优秀率或者分数,而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是兴趣、潜能的极大发挥,既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又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应其潜能的各得其所的发展。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这里的“育”不是一个狭义的教育概念,而是促使学生成长的一切计划、活动的总称。而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内容,学校的“育人”功能是因课程这个载体而实现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课程改革及发展是改进教育过程及追求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成为新时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措施。校长作为教育具体实施组织――学校的旗手和掌控者,其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是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因此,校长必须把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重视和领导。
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教育质量,不是整齐划一的教育质量,而是有特色的教育质量。在长期高度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指令性课程范式下,“千校一面、万课一模”是学校面貌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教育状态机械、呆板、僵化,学校缺乏生机、活力与特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和学校的这种状态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和当代学生发展的要求,于是,要求改变学校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千校一面向特色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成为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关注点。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月4日就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表的重要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强调:“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
本文以为,在表征学校特色的诸多维度中,课程特色是核心,因为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反映,体现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国家只能提出统一的培养目标,学校要在国家统一培养目标下突出自己的特色培养目标,也就需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特色决定着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上的特色及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校长仍然是传统的课程管理者的角色,就难以带领学校走出一片新天地,相反,校长必须树立课程领导意识和增强课程领导能力。
三、从重学生共性发展转向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是教育理念的重要变化。落实这种现代教育理念。对校长课程领导提出了最现实的要求
当今各种教育理念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以至叫人莫衷一是。但有一种教育理念,从教育理论研究层面到教育政策制定层面直至教育实践层面,都被普遍肯定,那就是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不仅为我国所接受,甚至成为国际教育界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差异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教育理念的兴起和发展,是受到从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以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和愿望的多样化为特征的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影响的,而它的传播和普遍被认可,则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