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共同点(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者 学习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主体将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获得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改造,以构建起自己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又可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
建构主义认为,主体自己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知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至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一、具代表性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的典型代表是VonGlasersfeld和Steffe,其中,VonGlasersfeld提出,激进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被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第二,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VonGlasersfeld认为世界的本真与主体的经验难以达成一致,人们无法去探索世界而获取真知,只能仰仗主体的感觉经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而知识经验的累积是靠主体建构的结果。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所有这些均要以个体的认识过程为基础。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2、社会性建构主义
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所有认识均存有问题,没有绝对正确与高明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它认为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致共通的,人类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建构起来的,知识会随着人们经验的不断拓展而不断被加工、改造,从而使感性的、经验的知识渐近世界之本真,但由于人类思维与认识的局限.都永远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认识与世界之本真完全吻合。这也正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努力探索与追求的动力之所在,这是人类对自我与自我以外的世界所苦苦追问的魅力,这就是生命本身的真正意义。另外,社会性建构主义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该研究者们主张,知识不仅可以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的建构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加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后内化的结果,而在内化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事各种社会文践活动等,从中形成大量的个体社会经验,我们姑且称这种经验知识为“自下而上的知识”,人们的这种经验知识不断由具体的感性的水平上升到高级的理性水平,并最终靠语言加以概括,并具有了一定意义的理解性和随意性。而另一方面,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大量社会文化知识.通过个体的学习,该文化知识会以语言符号的形式由概括向具体经验发展,这被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知识”。比如,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他们尚不能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理解教师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小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自己大脑中获得意义。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之发展。这就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过程。虽然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互动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建构主义也在重视感知――动作发展的作用,深入解释概念的发展过程,强调个体发展中自然的与社会的两条线索的相互作用。
3、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
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之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这种观点强调人们的知识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历史和社会情境之中。因此人们的学习也因文化、时代与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个体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历史时期、生活情境均存在着多多少少的差异,知识的获得――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由于文化之差异而迥异。个体的实际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为背景的,个体因此会以自己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其活动的目标。学习也同样,在为学习要达到的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某种知识时.学生疑问与解决疑问过程中均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
4、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虽然仍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式。但完全接受了VonGlasersfeld的第一条原则,即人们的知识是由其个体建构而成的.这种建构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问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是,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并未接受VonGlasersfeld的第二条原则,即认知的目的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并不去帮助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究竟如何。认知灵活性理论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远。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面,即反对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问,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所以,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又被人称为“轻微的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