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论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一)

论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学生活动寓教于乐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低效及原因分析,提出“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活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使德育工作载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当前,高校德育的投入与收效十分不协调,德育的实效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高校德育的低绩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效益”的弥漫,由于出现非道德的行为比道德的行为获利更多的局面,从而造成了优良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传统在现实中不断受到负反馈影响。
  2.“主体性”的缺失,现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自主性德育是借助受教育者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自主、自觉的过程,实际工作中,反差很大。
  3.“知识论”的偏执,在“知识论”的偏执目光下,德育变得急功近利,不停地强调道德认知的单打一,漠视认知与情感、道德的平行发展,圈囿在知识化的课程、灌输式的教学中。
  透过德育低绩效的表象,笔者究其原委,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正在进一步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调整,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物质利益原则的通行,竞争性、趋利性的强化,新体制本身不够完善等,都容易导致“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蔓延。二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现代物质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存、发展方式,但优裕的物质生活并不能自动带来高度的精神文明。沉湎于物质享受带来的是弃绝理想与奋斗,最终丧失精神的家园。另一方面,快节奏、多变化的现代学习与生活创造了“人机对话”、“足不出户,日行千里”的奇迹,也导致了“人伦疏远、人情冷漠、人道缺失、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被忽略”的客观现实。三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也遭到扭曲。“唯理论”、“唯分数”的道德教育评价方法使德育教育出现滑坡。德育脱离现实、忽略主体、封闭单一、形式主义至上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四是德育专业意识淡薄,一些教育者头脑中缺少“人本”思想,认为德育工作是非主职的附加任务,缺乏科学的、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操作系统,缺少强有力的保障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德育工作务虚的多,务实的少,搞宣传的多,实实在在抓德育的少。
  4.以书面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德育认知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体验。教师给学生讲授“应该具备道德”的时候多,让学生体会“真实、具体的道德”的时候少,强调追求道德的外在目的多,让学生品味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少。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以及当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德育工作,并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摆脱当前“知性德育”的范式,建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植根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和道德情境中,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识,体现为道德行为。
  我们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正视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德育内容紧贴主流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可亲、可信;倡导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多种多样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营造浓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学院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大课堂,提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育人”;另一方面,加快德育方法与机制创新,以社会对人的需求来定格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把德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活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使德育工作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一、抓住重要时点、时节、校情,精心选择主题活动内容
  
  1.依据重要纪念日而组织的主题活动。绵延数千年的华夏史,产生了不少富有历史蕴含的传统纪念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可歌可泣、悲壮磅礴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也产生了不少令人缅怀的重要纪念日,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深入挖掘如上各类重要纪念日的文化内涵,结合现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其意义自是不可小觑。我院抓住这些时节,开展如:“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歌舞会、“一二・九”大合唱、校友报告会、球类比赛、冬运周、文明十二月、书画展、棋类比赛等,创造了一批形式新、内容好、质量高的校园文化精品。各项活动注意弘扬主旋律,并将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综合素质提高,使得校园内外生趣盎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依据重大时政活动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阵地与主阵地,高校学生不应该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融入到社会之中、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不失时机地抓住重大时政活动这一契机,独具匠心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无疑是打造高校校园文化的一条捷径。例如,我院结合全国党代会、人代会召开等机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感动中国”、“08抗击冰雪”等时事,积极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使他们学成之后能以澎湃的激情,积极投身于建设伟大祖国的壮丽事业中去。
  3.依据本校特色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恰如有个性的作家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不朽作家一样,只有有特色的学校,才能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若要生存,就必须亮出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强化自己的特色。例如,我院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开展了“校史馆教育基地建设”、“校训、校歌”教育、“学生专题研讨会”、“企业百万奖学金表彰活动”等,可事半功倍地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同时也能使本校特色深入人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将学校特色融进自己的生命中去,使自己深深打上校园文化的烙印。
  4.各类社团自行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学院现有各级各类社团100余个,涉及参加的学生约占总数的70%。学生社团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各社团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必然会组织一些具有一定规模与档次的主题活动,如文学类社团所组织的征文比赛活动、艺术类社团所组织的演出活动等等。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渗透到各类社团活动、尤其是重大活动中去,必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遵循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引导与自悟相结合的策略与原则,使主题教育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效益的最大化
  
  1.任务与娱乐相统一。既然是主题教育活动,它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有着既定的活动目标,否则就不成为
  其主题教育活动了。然而,如果把主题教育活动搞得死气沉沉,学生往往脱身而去。因此,开展主题教育时,既要做到严肃紧张,又要做到生动活泼,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只有如此,方能使主题教育活动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有书画展,也可以有征文比赛,还可以组织专场等。2006年我院在大型文艺演出中,一方面回顾我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通过不同时期的典型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又结合优秀志愿者表彰、“八荣八耻”集体宣誓,几项内容通过超常组织联系在一起,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集体的热情,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主题教育活动获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