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相关探讨
详细内容
一、穿插计算机历史文化于课程教学中职业高中计算机教材中,并没有单独设置计算机历史文化的章节,而是穿插在各专题中。开展课程之前,教师需要通读课本,总结课本中蕴含的文化精华,并加以研究拓展。计算机文化利于学生更加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的意义,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版计算机教材较传统教材增加了趣味性与更丰富的计算机文化素材。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时候,可以穿插介绍计算机科学家的故事,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计算机纵然拥有再强再快的计算能力,其也是科学家造就的。没必要对计算机技术产生距离感。例如,老师在交授第一堂计算机课时,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渊源。
传统计算机课本上介绍的世界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ENIAC”,是于1946年诞生的。ENIAC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可是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ENIAC研究小组中有一个叫做多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爱荷华州大学的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的技术,并抢先注册了专利。所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爱荷华州大学的”ABC”。曾有人说对,要使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最好方式是,进行科学历史考察。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穿插正确的计算机发展历史,利于正确引导学生。教师需要在正确的时间里,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计算机历史与文化,不仅可以有机组合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他们形成勇于探索、勇于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实践探索学习活动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在职高计算机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坚持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观察、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索实践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生活性,让学生用实践证明教材上的理论,增强书本提到实践能力。例如编写软件。讲解编软件课程时,老师可以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统一布置编写软件要求。小组内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组内讨论,也可以进行组间讨论。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各小组可根据自己小组的能力去探索更深层的计算机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世界。小组合作助于学生之间交流,将人文精神融入计算机知识学习中。
三、提倡合作学习经历合作、交流、共享是文化存在与传播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互动。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师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师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分享教学心得,选择适合用于合作学习的主题或例子。以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研究word 2003里的常用快捷方式。给班级小组充分的讨论时间。最后每个小组都向老师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汇报方式可以选择手写。合作学习确立了学科的知识目标,加强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互相尊重,还可以提升自身素质。(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