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知识点与知识点串并联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为
详细内容
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教育教学探索 高教 2011 年 7- 8 期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XP 版》2008 年版。本研究选取 Win- dowsXP 的基本操作、Word2003 文字处理、Excel2003 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2003 演示文稿制作、Inter 应用等五个章节作为探讨的课程内容。 2.研究设计本实验采用 2+2 模式授课,即每周在多媒体综合教室授课 2 节,在机房授课 2 节。实验组采用打破原大纲对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将知识点进行重组融入到具体任务中的教学方式。如 “Word2003 文字处理”采用知识点重组,将知识点融入制作求职简历、制作宣传单、制作毕业论文、快速批量打印信封等四个具体任务中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采用独立知识点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如 “Word2003 文字处理”介绍的知识点是: Word2003 工作环境、创建文档、文档排版、制作表格、插入对象、排版、打印等。内容比照见表 1。表 1 教学中知识点处理对照(因篇幅限制只给出 3 章内容) 3.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课程进行前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统一测验和对实验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测试全部采用机考,计算机随机出题,满分 100 分。关于教学效果的问卷要求学生现场做答后收回。实验数据中定量资料数据结果均经 Excel 表格整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 SA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
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开课前调查数据统计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开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中小学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分别占 85% 与 87.3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几乎没掌握的分别占 35.63%与 34.48%,这也说明尽管大部分学校开过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大多数省没有把此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不被重视或学生学习时间太久而全忘了。掌握最好的是网络模块,分别占 73.56% 与 60.91% ,掌握最差的是 Excel 模块。通过问卷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初始技能差异不显著(见表 2 );问卷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使研究实验教师掌握学生的初始技能,以便选择好教学的起点。表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开课前调查数据统计比较 2.实验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在 174 名参加测试的学生中,实验组 87 名学生的成绩为 64.19±10.98 分,对照组 87 名学生的成绩为 47.86±12.26 分,经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3),即实验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 3。表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的比较(分) *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各指标问卷的比较在参与调查的 174 名学生中,实验组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及学生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课堂知识吸收率相差不大,而实验组记笔记的满意率低于对照组。见表 4。表 4 两种教学方式调查结果的比较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采用知识点串并联进行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研究结论与启示以知识点串并联且融入具体任务的教学方式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以 “ 单独知识点 ” 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优点是知识点间逻辑性强,教师便于组织教学,学生理解知识点相对容易,便于学生做笔记;不足是不易激发学生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论文由://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
相关文章链接: 关于计算机课程教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