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详细内容
一、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当今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学校对考试合格率的指标,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来教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只会照着黑板记笔记,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教师只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必须记住,哪些是近年来考试的重点, 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只会记忆一些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 为了考试及格,学生不得不进行与考试相关的学习,钻研考试技巧,采用题海战术练习等。 当学生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简单的学习时就会无所适从,不能灵活运用,这极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够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计算机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落后。 同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投入也还远远不足;另一方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学校减少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课时,致使信息技术教育与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协调。 此外,学校管理方面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教学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不足,导致计算机教学未能在广大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计算机论文改进的对策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口号,一些常规教育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革。 作为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课堂的知识建构者、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在实现由教到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完善计算机的教学管理学校要努力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软、硬件配置,进行学校网络建设和多媒体的升级改造,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创造条件,促进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同时,学校要对计算机教学加强规范约束,加强计算机学科的常规管理和评估工作,将教师的教学业绩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然而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或不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教学能力较差,经常出现驾驭不了课堂和学生不满意的现象。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要熟悉计算机的硬、软件,探索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整合、分析教学资源。 其次,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应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或者教师自主进行继续再教育,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第三,教师要有教学科研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照看书本教学的层面上,要把这门学科当做科学来研究,使自己成为学者型和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的内容也在扩展,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论文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 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 必须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进行上机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能使书本上的理论变得直观和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操作中手、脑、眼、耳并用,能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和学校方面要做好保障工作,除了课堂操作练习之外,业余时间要开放机房、增设活动课等,以此来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总之,纵观计算机教学多年的发展,在我国中学教育中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具有广阔的可发展空间。 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大环境, 站在教育第一阵线上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为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发展增砖添瓦,努力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能力人才。
相关文章链接:浅谈利用计算机对医疗服务收费进行检查和监管的几点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