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本文以唐代长江下游宣歙茶区和浙西茶区为考察重点,对该地区茶叶生产的两种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作了具体的个案分析,浙西湖、常二州代表了唐代贡茶州茶叶发展的最高水平,而宣歙山区的祁门、婺源茶区则是唐代茶叶专门化生产的典型,标志着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关键词】唐代长江下游;茶农;茶园;茶叶生产;茶叶贸易
一、茶叶产区的扩大和名茶品种的增多
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茶区。汉魏六朝时,长江下游地区的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义兴、乌程、剡县、永嘉等地。入唐后,特别是开元、天宝以来,伴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普及,本区的茶叶产地遍及全境。据陆羽《茶经》卷下《八之出》载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洲、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洲下。[1]
从陆羽的记载着来,唐代长江下游地区皆盛产茶叶,而且多为名茶产地。不过《茶经》所载本区茶叶产地,以及陆羽对本区名茶的品评,仅仅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情况,而且还遗漏了一些重要的茶叶产地和优质名茶。这里我们根据《茶经》的记载,辅以唐代诗文及宋以后的方志材料,对本区的茶产地和名茶品种作一些具体介绍。
1.浙西产区
浙西是本区最重要的茶产地,也是唐代贡茶州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据文献记载,浙西六州皆出茶叶,其中湖、常、睦、苏四州皆贡茶。
湖州境内产茶地甚多,据《茶经》记载,"湖州生长城县顾诸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寺,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南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在湖州茶叶中,以顾渚紫笋茶最为有名。在顾渚紫笋茶中,明月峡茶尤为上品。《嘉泰吴兴志》卷4载:"明月峡,在长兴县顾渚侧,二山相对,壁立峻峭,大涧中流,巨石飞走。断崖乱石之间,茶茗业生,最为绝品。"会昌年间任过湖州刺史的张文规把明月峡茶誉为"吴兴三绝"之一,作诗赞道:"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全唐诗》卷366)。在唐代贡茶中,顾渚紫笋茶尤为名品,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诗云:"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有唐一代,湖州顾渚茶与雅州蒙顶茶并称,号为天下第一。
在唐代,常州义兴阳羡茶也是誉满天下的名茶。《茶经》称阳羡茶生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中唐诗人李嘉佑《送陆士伦宰义兴》诗云:"阳羡兰陵近,高城带水间。浅流通野寺,绿茗盖春山。"可以想见,义兴的植茶面积不小。白居易因朋友寄来阳羡茶而兴奋不已,吟出了"渴饮毗陵新到茶"的诗句,可见阳羡茶在当时享有盛名。另外,无锡慧山也是常州重要的产茶地,陆羽曾到慧山一带采茶,释若冰在《题惠山泉》中也吟出了"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2]的诗句。
睦州是浙西又一个重要的名茶产地。《茶经》称睦州茶"生桐庐县山谷",《新唐书·地理志》载睦州贡细茶,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叙诸茶品目》中,把睦州所产的鸠坑茶列为全国14类名茶之列。杨晔《膳夫经手录》也称:"睦州鸠坑茶,味溥,研膏绝胜霍山者",认为鸠坑茶超过了寿州名茶霍山黄芽。陆龟蒙《茶鼎》诗云:"曾过赪石下,又住青溪口。且共荐皋卢(茶名),何劳倾斗酒。"[3]自注:"赪石、清溪,皆江南出茶处",说明睦州青溪县一带也产茶叶。
苏州洞庭山一带产茶,《茶经》把洞庭山茶列为下品,不过该茶在唐后期也有较大发展。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载,"洞庭山出美茶,旧时入贡。《茶经》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味同’",说明唐后期苏州洞庭山茶已为贡茶。茶叶一般在春季采摘,故《茶经》卷上《三之造》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而苏州的贡茶却在冬季采制。《旧唐书·文宗纪》载:"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直到大和七年(833年),文宗才下诏"罢吴、蜀冬贡茶"。不过并没有取消苏州贡茶,只是"所贡新茶,宜于立春后造。"据同治重修《苏州府志》卷12《物产》载:苏州贡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日休)、陆(龟蒙)有茶坞诗",也表明苏州洞庭山贡茶在二月谷雨前采摘。苏州洞庭山茶到北宋时又发展成为一种名叫"水月茶"的新品种,"颇为吴人所贵"。到明代时,苏州的虎丘茶、吴县洞庭西山的云雾茶、剔日茶,名满天下,以至形成"苏州茶饮遍天下"的局面。
位于临安和于潜两县交界的天目山,是唐代杭州最主要的茶产地,所产的天目茶在唐时也颇为有名。《茶经》称"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即指此茶。中唐时精于茶道的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一诗中对天目山茶推崇备致:"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全唐诗》卷818)。上元县(即江宁县)的傲山是润州主要的茶产地,故《茶经》称"润州江宁县生傲山"。位于延陵、句容境内的茅山也产茶,许浑《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诗有"云暖采茶来岭北"句。奉天之难时,润州刺史韩滉"以夹练囊缄盛茶末,遣健步以进御"[4],说明当时润州也贡优质名茶。
2.宣歙产区
宣、歙、池三州是唐代著名的茶叶产区。宣州茶主要产于宣城、太平二县。《茶经》称太平县生上睦、临睦,味与黄州同。宣州最有名的茶是鸦山茶,《太平寰宇记》卷103称宣州宁国县"鸦山出茶,尤为时贵。《茶经》云’味与蕲州同’。"郑谷《峡中尝茶》诗有"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全唐诗》卷676)句,认为鸦山茶产于吴地苏州,误。北宋梅尧臣《答宣州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培,不重漉酒纱。顾诸亦颇近,蒙顶来以遐。"说明鸦山茶在唐后期已入名茶之列。所以唐人杨晔称:"宣州鸭山茶,亦天柱之亚也。"[5]歙州山多宜茶,在婺源、祁门一带有大片茶区。《茶经》渭"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婺源方茶,制作精好,其先春含膏亦位列名品之列。祁门县"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所出方茶,可与婺源一比高下。池州,在《茶经》中无产茶记录。杨晔《膳夫经手录》称:"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于浮梁矣。"至德县原属饶州,永泰元年(765年)该县划归新置的池州管辖,可见池州也产茶,且数量不小。另据宋人陈岩《九华诗集》记载,德宗建中时新罗人金地藏携茶种至九华山种植,"金地茶"由此得名。"瘦茎尖叶带余馨,细嚼能令困自醒。一段山间奇绝事,会须添入品茶经。"[6]是诗表明九华山所产的"金地茶",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3.浙东产区
据《茶经》记载,浙东产茶州有越、明、婺、台四州。越州余姚县在唐代以前就是重要的茶产地,《神异记》载有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茶常获大茗之事,说明该地人很早就懂得入山采摘野生茶了。《茶经》载唐代"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越州会稽县所产的日铸茶,在宋代名闻天下。该茶产于会稽山北部的日铸岭,宋人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称"日铸岭,在会稽县东南五十五里,欧冶铸剑之处,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百而长。欧阳公《归田录》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为第一’。"[7]《青箱记》亦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8]日铸茶在宋代既号称"江南第一",说明稽北丘陵地带的植茶业绝不会始于宋代。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进士及弟的章孝标在《思越州山水寄朱庆余》中说:"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全唐诗》卷506)。可见,唐后期会稽县一带的茶叶生产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越州另一个重要的茶产地是剡县的剡山。据宋人张淏《会稽续志》卷4载:"前志(即施宿《嘉泰会稽志》--引者)载越中茶品甚详,而独遗剡茶。"其实,非但是施宿的《嘉泰会稽志》遗载了剡茶,就是亲自到过越州进行实地考察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也遗漏了这一重要名茶。大约与陆羽同时,精于茶道,着有《茶诀》一篇的著名诗僧皎然有数首诗称道剡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9]。"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10]。"聊持剡山茗,以代宣城醑"[11]。可见在中唐时,剡茶已很有名。张渂引皎然"越人遗我剡溪茗"的诗句后称:"剡茶,自唐已著名矣。华镇《剡中瀑布岭仙茶》诗云:’烟霞密迩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灵’。则剡茶见称,不特清昼(即皎然)而已。"[12]宋人高似孙在《剡录》卷10《茶品》中称:"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说明自中唐始"名已着"的剡茶,在五代两宋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量多质精,以致人们误把剡茶当成了"江南第一"的日铸茶了。
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把婺州的东白列为全国14类名茶之列。《茶经》称"婺州东阳县东目山,与荆州同。"毛文锡(五代蜀国人)《茶谱》云:"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五代时婺州出产"味极甘芳"的举岩茶,想必晚唐时这里也应出产此茶。明州鄞县是浙东又一个重要的产茶地,这里有不少茶园,尤以榆荚村出产的茶叶最为有名。台州天台山唐以前就有产茶的记载,不过台州最重要的的产茶地当推唐兴县的赤城山。《元和郡县志》卷26载:"赤城山,在县(唐兴县)北六里,实为东南之名山。"陆羽《茶经》云:"始山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这里的始山丰县即唐兴县,晋时称始丰县。温州永嘉县在唐以前即为产茶地,《茶经》卷下《七之事》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不过唐时这里无产茶记录。
4.淮南产区
淮南自东晋以来就有饮茶品茗的风尚,入唐后饮茶之风更盛。唐代淮南产茶地主要集中在舒、寿等州。在唐代享有盛名的天柱茶产于舒州太湖县天柱山(又名潜山),《茶经》称"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杨晔《膳夫经手录》称:"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在唐诗中,称赞天柱茶的诗句不少。"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蔑"[13];"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14],便是对该茶品质优良的称赞。在淮南产区中,可与舒州天柱茶相颉颃的,当推寿州的霍山黄芽。该茶产于霍山,《茶经》称"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即指此茶。杨晔对霍山黄芽作了这样的品评:"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15]淮南除如上二州产茶外,还有扬州、庐州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庐州"土贡茶",既为贡茶州,必产茶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