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马王堆帛书《式法》初探(一)

马王堆帛书《式法》初探(一)

详细内容

<> 马王堆帛书中有一种数术书,过去报道中通称“篆书阴阳五行”,去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将部分内容摘要发表,改题为《式法》<>[1]<>。笔者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对《式法》做了初步研究,现将心得汇为一篇,供学界批评。本文拟讨论两方面问题,一是《式法》的性质,一是《式法》的分篇,为叙述方便,两方面内容或有交叉。另外文中讨论的《式法》内容,原文能省的皆省去,一以《文物》发表的释文为准。

<>(一)

<> 整理小组将《式法》分成七篇,一、天一,二、徙,三、天地、四、上朔,五、祭,六、式图,七、刑日。这七篇的名称都是依据各自内容而定,有的依据篇中提到的神明命名,如“天一”“天地”;有的依据内容的事类命名,如“徙”“祭”;有的依据篇中判断吉凶宜忌的根据命名,如“上朔”“刑日”;“式图”则只是一幅图。其中“天一”“天地”与“上朔”“刑日”可以归为一类,都是依据判断吉凶的根据命名。笔者以为,“徙”和“祭”亦可据此原则改题为“岁”与“日辰星”。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有“岁”篇,内容与此“徙”篇相近,帛书“徙”篇判断吉凶的根据也是“岁”,故改题为“岁”是合适的。同理,“祭”篇宜祭不宜祭的根据是日辰星,改题为“日辰星”也合适。而“祭”改题为“日辰星”之后,“刑日”似不必单列一篇,因为它本身也属于日辰方面的问题;“式图”也不必单题,因为它是为日辰服务的(详见下文)。这样,《式法》各篇的命名原则趋于一致,整篇内容的性质也易于把握。

<>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看,《式法》各部分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占断的依据都与时间因素有关,或通过神明的周期移徙判断吉凶,或通过日子本身的干支属性判断吉凶。下面试分别说明之。

<> 天一即太阴,太阴“岁徙一辰”[2],对应的时间单位是年。太阴在不同位置,岁有十二专名,而据笔者研究,十二岁名本义为岁星的十二专名[3]。天一也有十二专名,帛书提到的困、蜀地等名称[4],笔者以为这是天一在十二年中的专名。帛书中出现的“三年妇出”“利在三年之中”“七年而去之”等占辞,皆以年为单位,可以说明天一和太阴一样“岁徙一辰”。

<> 《徙》篇提到两个神明,岁(咸池)与小岁,已有学者将《徙》篇与睡虎地秦简《日书》之《岁》篇进行比较[5],而后者之岁,学者已指出与《淮南子天文》之大岁相类[6],则帛书之岁也是大岁。帛书既有大岁又有小岁,也与《淮南子天文》相同,《天文》之大岁与小岁对应的时间单位是时(三月)与月[7],帛书之岁与小岁对应的时间单位也当如此。

<> 《天地》篇的神明是天与地,从内容看,它们移徙的时间单元是旬。《徙》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 凶日,甲 [旬]不可以东,甲申旬不可以东南,甲午旬不可 旬不 [甲]戌旬不可以东北。凡西不可以徙 ,不可以北徙 西徙 戊戌北徙反。 西以乙卯,北以丁卯。

<>这段文字从图版看介于“徙”与“天地”之间,整理小组将其归入《徙》,未为不可,但从作为占断基础的时间单位看,其以旬为单位,似当归入《天地》。

<> 《上朔》中的神明是天一,前面提到了“岁徙一辰”的天一,两个天一当相同。天一即太阴,太阴有岁徙,又有日徙,所以帛书说“天一所居为上朔”,将天一与日联系起来也不为怪。现在要讨论的是,此天一移徙的时间单元是几天。马王堆帛书另有一种叫《刑德》,分甲、乙两本,其中甲本重点叙述了刑德日徙的内容[8],提到其移徙的起点是上朔日,移徙的时间单元是六日,这对理解《式法》“上朔”中天一的移徙规则很有启发。帛书有一份上朔表,六日一排,或正暗示着天一也是六日一徙。

<><>(二)

<> 帛书五、六、七三部分内容颇费解,笔者以为这三部分是和古代数术“五家历”中的星、日、辰相对应的内容。所谓“五家历”,是指以岁、月、星、日、辰为时间单元,借助神明移徙来判断吉凶祸福的数术[9]。《淮南子天文》有“五家历”的详细记述,笔者已有专文讨论[10],此略。

<> “五家历”中的星法是根据太阳一年在二十八宿的位置判断吉凶的,《式法》与其不尽相同,如:

<>翼、张、此(觜)、必(毕)、矛(昴) (营室)危、去(虚)、尾心房,玄戈,以祭,或死之。

<>□、□、去(虚)、张、房、张去(虚)房、去(虚)张、房、张去(虚)、矛(昴)、去(虚)张,大错淦(咸)池所居星,以祭,二岁或死。

<>□、□、荧(营)室、去(虚)、紧(牵)牛、房、埂(亢)、翼、七星、与(舆)鬼,轺美,以祭,一岁有大咎。

<>还有不少相类的内容,不备举。从这几条看,它们与《天文》用太阳所在星宿作为判断吉凶的根据有所不同,似乎是以一些特殊天体所指示的星作为根据,如玄戈、咸池等。其具体内涵还有待深入研究。不过,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基本不会变,这里用来指示星宿的只是这些天体的神明,如咸池就是大岁。

<> 关于日辰,《式法》中也有《天文》的三方面内容,但不完全一样。比如《天文》用日辰与邦国配合,而《式法》则是以日辰与星宿配合,如:

<>壬斗,甲角,丙东井,庚 (奎)…

<>癸须女,乙至(氐),丁酉(柳),辛<> (胃),□矰…

<> <>《式法》中也有相对固定的好日子,如:

<>丙辰、丙辰、丙戌、丙戌,德日。

<>[壬癸]、甲[乙]、丙丁、庚辛,大吉日。凡吉日以…

<>…戊己;吉日十福得。

<>…甲乙、丙丁,小吉日。

<>另外,辰戌丑未四支在《式法》中也有特别禁忌,如;

<>□、□、辰、丑、辰、□辰、未戌、未、戌,直辰,以祭者死之,女得刑日 。

<>□□戌、丑、戌戌、辰、丑、辰、未、辰,血支,以祭果 (称)生皆死之。

<> 《式法》中也有八会日的记述,不过不称大会小会,而称为大刑小刑[11]。

<>……则从中日台(始),逆行。日辰先会者为大刑,后会为小刑。

<>大刑日即“式图”上标识的端月甲戌、二月乙酉、五月丙午、六月丁巳、八月辛卯、十一月壬子、十二月癸亥。另外九月庚寅显然是误写,按十干的排列,庚应在辛之前[12],在七月的位置,这样正好合成七月庚辰。此八日正是《天文》《堪舆经》所说的八个大会之日,《天文》八会之日如何与月份搭配,可以有不同意见[13],《堪舆经》所云八会之日及月份与“式图”标示的阴阳相交之日及月份完全相同。

<>《堪舆经》曰:正月大会甲戌,二月大会乙酉,五月大会丙午,六月大会丁巳,七月大会庚辰,八月大会辛卯,十一月大会壬子,十二与月大会癸亥。如正月阳建在寅,阴建在戌,阳主干,阴主支也,阳建在寅近于甲,阳甲阴戌,支干相和会,故甲戌为正月大会也。二月阳建于卯,阴建于酉,卯近于乙,阳乙阴酉,故乙酉为二月大会也。五月阴阳具会于午,午近于丙,以丙配午,故丙午为五月大会也。六月阳建于未,阴建于巳,未近于丁,以丁配巳,故丁巳为六月大会也。七月阳建于申,阴建于辰,阳建近庚,故庚辰为七月大会也。八月阳建于酉,阴建于卯,酉近于辛,以辛配卯,故辛卯为八月大会也。十一月阴阳二建具会于子,子近于壬,以壬配子,故壬子为十一月大会也。十二月阳建于丑,阴建于亥,丑近于癸,以癸配亥也,故癸亥为十二月大会也[14]。

<>《堪舆经》曰:小会,二月己酉,三月戊辰,四月己巳,五月戊午,八月己卯,九月戊戌,十月己亥,十一月戊子,皆以中宫戊午配厌建为之。如二月阳建于卯,阴建于酉,阴阳相冲,以乙配酉,以辛配卯,大会皆已有之,故以己配阴建之酉,为阴阳小会也。(下略)[15]

<>既然大刑为大会,小刑自然为小会之日。《式法》另有一幅图(见附图),这幅图中使干只写戊己二干,这和小会之日日干只用戊己是相合的。

<><>(三)

<> 《式法》五六七三部分当为一个整体,唯其如此,个中有些内容方得圆满解释。《祭》篇有这样一节文字,

<>[春之轸角,夏]之参东井,秋之东辟(壁) (奎),冬之箕斗,以……吉,其时三月。半吉□□吉,终岁。甬(用)岁后吉。

<>所谓“用岁后吉”,指星居岁后时,于事则吉。但岁后如何确定,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按《协纪辨方书》阴阳大会小会日都有四季与岁位的关系,以阴阳小会为例[16]。

<> 月会小会 春 夏 秋 冬

<> 二月己酉 岁位 岁后 岁对 岁前

<> 三月戊辰 岁位 岁后 岁对 岁前

<> 四月己巳 岁前 岁位 岁后 岁对

<> 五月戊午 岁前 岁位 岁后 岁对

<> 八月己卯 岁对 岁前 岁位 岁后

<> 九月戊戌 岁对 岁前 岁位 岁后

<> 十月己亥 岁后 岁对 岁前 岁位

<> 十一月戊子 岁后 岁对 岁前 岁位

<>根据此表,再结合《式法》的两幅图,上面那段文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春季岁位于箕斗,轸角为岁后;夏季岁位于轸角,则参东井为岁后;秋季岁位于参东井,则东壁奎为岁后;冬季岁位于东壁奎,则箕斗为岁后。因为用岁后吉,春之轸角、夏之参东井、秋之东壁奎、冬之箕斗皆吉。

<> 由此看来,整理小组所划分的五六七三部分,宜合为一部分,因为三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少了任何一部分,在文义理解上就有障碍。

<><>综上所述,《式法》是古代的占时数术,其所包含的占断项目十分丰富,从一年到一日,中间的各个时间单元几乎都已囊括。当然古代占时数术还有其它一些时间单元,如占一日中的时辰吉凶,笔者另有小文论之,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