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再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态(一)

再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态(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称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态》,”实际上是对尧舜时代的社会进行分析。文章中曾明确提出;第一,尧舜时代与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相对应;第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尧舜时代阶级压迫已经出现,第三,部落联盟首领已经变质,尧舜禹的政权交替,不是禅让,而是用武力夺得天下;第四,据文献记载,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政权机构的雏形;第五,从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来看,尧舜时期出现了刑法、监狱与城郭。

再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态许顺湛

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称为《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态》,”实际上是对尧舜时代的社会进行分析。文章中曾明确提出;第一,尧舜时代与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相对应;第二,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尧舜时代阶级压迫已经出现,第三,部落联盟首领已经变质,尧舜禹的政权交替,不是禅让,而是用武力夺得天下;第四,据文献记载,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政权机构的雏形;第五,从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来看,尧舜时期出现了刑法、监狱与城郭。以上五点已反映了我十几年前的基本观点,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探讨。

一尧舜时期的酋邦王国

黄帝时有万诸侯,颛顼时以建万国,大禹时执玉帛者也还有万国,到商汤时还有三千余国,周武王伐纣,还能发动八百诸侯会盟津。古书上提到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当时的方国,或称为诸侯国。诸侯国或方国用现在通用的术语来说,都属于酋邦王国。

尧舜时期的酋邦王国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与尧舜联邦或友好的酋邦王国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舜联邦集团有:禹、皋陶、契、伯夷、夔、龙、垂、益、彭祖、弃(稷)、朱虎、熊罴、四岳、十二牧。

禹是尧舜时期一个酋邦王国的首领,是当时很有势力的一个诸侯国。禹在联邦中立了汗马功劳,他的邦国占据着相当大的地盘,族众也很旺盛,邦国本身的强大,是它组成划时代的国家的基础。夏王朝自启,先后经十六王,至桀夏亡。契是尧舜联邦中重要成员,他佐禹治水有功,舜任用他为司徒之职,封国于商,赐子姓。契是商族始祖,是商邦国第一任首领。《史记·殷本纪》说:“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于天乙立,是为成汤。”这就是说与夏王朝同时,自契至汤也是父传子家天下的国家。不过契参加了尧舜的联邦。契的后代虽然也是世袭王国,但不是主宰中原的正统国家,国力也赶不上夏王朝强大,只能作为臣服夏王朝的诸侯国。尧舜联邦集团中的后稷(即弃),也是当时的重要人物。但是后稷(弃)却是周族始祖,《史记·周本纪》说:帝尧举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离开尧舜联邦集团后,也是父传子组成了自己的王国,不过在夏商之际一直处于侯国地位。从以上介绍情况看,尧舜联邦中的禹、契、后稷(弃)是后来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始祖,也是夏、商、周三个族的始祖,因此说,在尧舜时期他们已不是一个小的部落,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形成了三个独立的族,形成了三个独立的邦国。

尧舜联邦集团,《史记·五帝本纪》多次提到四岳,许多重大事件都要征求四岳的意见。《正义》引孔安国的话:“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可知四岳也是邦国首领。集团成员有彭祖,《索隐》说:“彭祖即陆终氏之第三子。”《正义》说:“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还说:“皋陶字庭坚。英、六二国是其后也。”《路史》卷二十一说:皋陶封于皋。伯夷封于吕。《正义》说:伯夷,“齐太公之祖也”。“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朱虎、熊罴,《索隐》云:“即高辛氏之子伯虎、仲熊也。”这些人物都是邦国首领,所提到的十二牧和龙、夔等都是联邦成员,都应是邦国的代表人物。《五帝本纪》有一段话:“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尧时没有举用,到舜时在联邦集团中,对其首领都安排了职务。八恺、八元在《左传》中都记载了具体的名字,他们各自都发展为独立族,族中首领参加了尧舜为首的联邦,因此他们的族也都是一个独立的邦国。以上介绍的人物全是联邦集团中邦国的代表人物。

在联邦以外还有许多臣服、友好的邦国。如《五帝本纪》说:“南抚交址、北发,西戎、析枝、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舜之功。”另外,尧子丹朱,舜子商均都封了疆土。把舜的弟弟象也封为诸侯。《竹书纪年》记载:尧时,十六年渠搜氏来宾;二十九年春,焦侥氏(《山海经》称僬侥国)贡没羽。帝舜时,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块;二十五年息慎氏(《山海经》称肃慎国)来朝,贡弓矢,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来朝;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以上提到的,他们都不是一般的部落,应该是部族,或是独霸一方的邦国。《五帝本纪》说:“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集解》引郑玄曰:“四方诸侯分来朝于京师也。”究竟有多少诸侯不得而知。

2.被尧舜战败的酋邦王国
《五帝本纪》说:“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路史》卷十一说:共工是太吴时诸侯。《山海经》则说;共工是炎帝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势力强大的邦国,曾与颛顼打过仗,后来参加了尧舜联盟集团,因争夺权力,被驱逐到幽陵与狄人杂处,羽翼丰满后又与禹发生争斗。欢兜又称浑沌是黄帝后裔,也是尧舜联邦成员,与共工为伍不走正道,被流放到南方。三苗是南方一个邦国,《集解》引马融曰:三苗“国名也”。引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因三苗在南方作乱,被迁到三危。《正义》引《括地志》云:三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鲧,史书记载为祟伯鲧,很明显他是一个邦国的首领。鲧也是尧舜联邦中的成员,由于争夺地位、政见不合,带上他的族众向尧舜造**,此故事在《韩非子·外储篇》和《吕氏春秋》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因此,尧舜采取了镇压手段,不仅诛鲧于羽山,而且把他邦国的族众也赶到羽山,不准回到中原来,与东夷族杂居,久而久之也变成东夷人。《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沂县界。”尧舜不仅在联邦内部清除异己势力,而且对外也镇压不顺从自己的邦国。如《淮南子·本经训》说:“逮尧之时……■输、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南方泽名),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北狄之地),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东方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禽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羿即后羿,是东夷族的一个邦国,势力很大,在夏王朝初期曾一度亡夏,主宰了中原。在尧时羿虽然没有在尧舜统治机构内任职,但他应该是听从指使的、势力强大的邦国。羿南征北战,战败了■■、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等诸多邦国,万民皆喜,巩固了尧的“天子”地位。被羿战败者不可能是一般的部落,即使是部落联盟,在距离中原较远的地区活动,也不会影响尧的统治地位,它必须是颇有势力的邦国,才引起尧的重视,指派羿前去诛杀。

3,和平共处的邦国
尧舜时期的邦国很多,如《左传》哀公七年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但是真正参加联邦的、臣服进贡的,或矛盾激化发生战争的邦国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邦国都是独立生存和平共处,史书很少有具体记载。虽然如此,不知名的众多邦国是客观存在的。